公映第一天就出盜版 北京查獲假《大腕》 8000多
12月21日,《大腕》公映第一天的晚上8點30分,市公交分局刑偵隊會同新聞出版局在豐臺區大紅門查獲8000多張盜版《大腕》光碟。這些盜版盤是從一輛白色中型麵包車上截獲的,車中共有5個紙箱,裡邊裝滿了還未分裝的盜版《大腕》光碟和包裝盒。車上的兩人稱自己只是搞運輸的,並不知道盜版《大腕》的來龍去脈。經鑑定,查獲的這批盜版《大腕》不是槍版的,圖像比較清楚,沒有出現電影院裡晃動的人影和笑聲。《大腕》製片主任陸國強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以前的賀歲片《一聲嘆息》、《沒完沒了》在公映兩週前就發現「盜版盤滿天飛」。《大腕》此次公映前,築起了非常嚴密的盜版防線,不管是電影局審片、新聞發布會,用的都是惟一一張拷貝。這張「寶貝」似的拷貝白天就沒離開過馮小剛的身兒,就是晚上,也是放在馮小剛的臥室裡。陸國強坦言,《大腕》公映前防盜版工作做得相當成功,但是自本月17、18日起,《大腕》陸續在深圳、廣州等地上映後,全國各地分別有200多張拷貝,盜版也就防不勝防了。「不過,盜版多是槍片,效果很差,還比正版盤少了30分鐘左右的導演訪談、演員拍攝花絮等內容。」
記者也從非法光碟的有關檢查部門獲悉,大片的非法光碟主要來源於東北、南方等地的地下生產線,或者是有個刻錄機就能開工的「家庭作坊」。以地下生產線為例,成本相當低,平均到每張盤上不足2元,一條生產線一天至少生產3萬張非法製品,一條生產線每天的純利高達幾萬元。正是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不少犯罪份子鋌而走險,大量生產、販賣非法製品。
而「家庭作坊」操作起來更為簡單和隱蔽,刻錄機在一些批發市場上很容易買到,刻錄的「樣本」也只需一張非法盤,刻錄的速度卻相當快,一分鐘就能刻兩三張,而且一個工人可以同時操作好幾臺機器。 (王旭 席纓辰)
今天,《北京青年報》就盜版問題發表評論員(蔡方華)文章,全文如下:
儘管馮小剛百般防範,電影《大腕》的高質量盜版碟還是流向了市場。更讓人感慨的是,雖然抓住了兩個「搞運輸的」,卻沒法順籐摸瓜找到盜版的源頭。無論是馮小剛導演還是打擊盜版的人士,誰也說不清已經有多少盜版光碟流入了老百姓的手裡,又有多少光碟還在「路上」,《大腕》的票房會不會因為這些盜版碟大受挫傷,誰的心裏也沒底。
打擊盜版,至少已經嚷嚷了十多年,但收效並不讓人滿意。很多著名的盜版案件,往往是抓住了「搞運輸的」和「轉大街的」,但幕後的大魚卻始終沒有被網住。要說到原因,無非有兩條,一是那張網可能還不夠大、不夠密實,二是撒網的人不夠勤奮。按照通常的做法,抓到販賣盜版光碟的不法份子之後,一般是查抄和罰款,別的懲罰措施就難於實施了,就是想要打擊得更嚴厲一些,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可以援用。此外,負責打擊盜版的機構很多,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門都是「責無旁貸」,但是執法者一多,也就帶來了一些弊端,那就是罰款的工作做得比較好,但追蹤查源的工作往往被不經意地漏掉了。如果不能打掉制假的窩點和販運的網路,只是抓住了一些小魚小蝦,怎麼能夠說得上是打擊了盜版呢?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打擊盜版就是保護創作者的知識產權,說白了,就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版權收入,推理下來,打擊盜版是為「少數人」服務了,而更多的人則看不到便宜的影碟、用不上便宜的軟體了。這個觀念在不少執法者的腦子裡也很有市場,並因此削弱了撒網的熱情。
但是,只要對軟體業和文化產業的現狀稍有瞭解,我們就會發現,盜版的猖獗極大地減緩了我國在這兩個領域的發展速度。以2000年為例,中國軟體業總產值238億人民幣,還不到印度的一半。而拖了軟體業後腿的,就有盜版的「功勞」。中國入世之後,文化產業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本土文化能不能通過文化製品得以發揚光大,是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好萊塢稱霸世界電影市場,一個重要的支柱就是其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比較有力,電影商能夠從投資中獲得巨額回報。反觀我們自己,由於盜版的影響及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年電影市場始終沒有回暖,很多電影導演改行拍起了電視劇,好不容易出了個有點票房號召力的馮小剛,又被「搞運輸的」折騰出了心臟病。以這種局面去應對人家的「文化霸權」的挑戰,其後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打擊盜版並不就只是保護了馮小剛們,保護了軟體公司,實際上也是在保護國家的利益。
- 關鍵字搜索:
-
公映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S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