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事就這樣變得順理成章---奶牛之鄉牛農的憤怒
哈爾濱消息:有「中國奶牛之鄉」美譽的黑龍江省安達市目前正忙著投巨資建「牛街」、筑「牛門」,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當地政府已為此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對此,當地養牛戶的「認識」卻達不到市委書記那樣的高度,甚至表現出極大的反感。有農民說:「市領導有錢買死牛,踩在腳底下,咋就沒錢扶持我們養活牛呢?」幾位養牛戶更是「看了直罵街,恨不得砸它個稀巴爛」。
養牛戶的「認識」也是有客觀依據的:該市近年來草原嚴重退化,奶牛飼草已成他們最大一塊心病;同時,由於奶站距離遠、收奶條件苛刻、奶資長期拖欠等問題,很多奶農賠錢賣奶,甚至乾脆把新擠的牛奶倒進壕溝裡,有的農民含淚把奶牛當肉牛賣給牛販子。
一個並不富裕的縣級市,為何要投資上億元裝點門面呢?市委書記是這樣「認識」此項工程意義的: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製造品牌效應,為城市賦予一種文化底蘊;一次投資,百年受益;如果創造出兩項世界記錄,不光是安達人的榮譽,黑龍江人的榮譽,也代表中國為世界填補了兩項空白。不僅如此,書記還有更深刻、長遠的「認識」:過500年後你再看,這片平原沒有了,考古學家會發現一堆石牛,他們就會像考古一樣考到我……
由此涉及的問題是:官員應如何行使公共權力?既然建「牛街」純係從全市人民長遠利益出發,那麼就應該首先調查一下養牛戶們的現實利益,並給他們發表意見的機會。公共權力的行使,不僅需要在動機上保證其純潔性,還要求行使的過程和形式具有民主性,並通過民主監督,遏制公共權力的濫用。
市委書記與養牛戶誰更懂得市場經濟,誰更有商品經濟頭腦?一般認為大概是前者,但從實踐的意義上說,倒應該是養牛戶。當市委書記畢竟不是經商辦企業,官員有官員的職業特性、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而養牛戶卻是直接面對市場的商品生產經營者。他們的切身感受市委書記大概不會有。
目前,地方政府與百姓在「認識」上出現重大分歧的例子比比皆是,嚴重的更激起群眾的對立情緒乃至暴力事件。而「認識」的差異,癥結往往在於價值取向的差異,或者說是利益的對立。直言不諱地說,安達市市委書記公開言明「500年後考古能考到他」,就是一種典型的個人利益考慮。而且,與許多不顧當地實際的貼金工程一樣,有些人往往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隱藏在「為民造福」以及很現代、很「戰略」、很有遠見的漂亮幌子下,加上官員在群眾面前具有的行政權威和絕對的話語權,許多荒唐事就這樣變得順理成章。
- 關鍵字搜索:
-
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