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布希並不想跟中國太熱乎
布希將於 21 日到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時兩天的工作訪問。近日來,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等重要智庫紛紛集會,論析美國對華政策,預測訪問結果,提出政策建議。一般認為,此行將使中美關係有所進展,但不至於有根本性突破,訪問只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進程。由於布希上臺以來出現了 911 事件、中國參加WTO、中國面臨權力交替等新的情況,美國需要與北京改善關係,布希對華政策應當採取向前看的態度。人們在密切注視中美關係新發展的時候,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布希此行是否意味著他的對華政策轉彎子,如果是的話,這個彎子會轉得多大?
回想去年布希入主白宮就急於調整對華政策,加強與亞洲盟國合作,在中美關係定位、兩國高層往來與軍事交流、美臺關係與對臺軍售等方面,採取一系列的強硬姿態。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共和黨在野八年蹩足了氣,對克林頓的中美「戰略夥伴關係」 和對臺「三不「政策極為不滿,認為他把中國「慣壞了「,因此布希一上臺,就非要跟克林頓對著干不可。布希班子的主要成員,都是當年對抗蘇聯的冷戰老手,白宮和國務院主管亞洲事務的都是日本通,缺乏跟北京打交道的經驗,不知道中美關係的深淺。他們的行事作風又是干了再說,先行後思。一旦發生撞機事件,中美兩國關係更是箭拔弩張,面臨對抗危機。
但不論喜歡不喜歡,中國畢竟是個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大國,沒法避開它,要變交往為遏制更不符合美國利益。何況日本陷於經濟困境難以自拔,要使美國亞洲政策往重日輕華方向傾斜很難行得通。中國參加WTO為美國開闢夢寐以求的商機,共和黨必須代表美國大企業的利益,而反恐戰爭不能沒有北京的合作,即使這種合作有限也不能缺少。務實的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究竟強硬頂撞還是正常合作,布希政府自然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明智選擇。
但這種選擇能說是布希對華政策大轉彎嗎?恐怕未必。即使經濟貿易關係前景廣闊,反恐戰爭需要合作,但中美之間原有的矛盾分歧並未消失。美國仍然堅持北京改善人權狀況、放棄對臺使用武力、遵守不武器擴散的承諾,儘管中國一直想以此作為交換美國減少對臺軍售的籌碼。
北京無法消除美國導彈防禦計畫針對中國的重重疑慮,不會放棄武力攻臺的軍事準備,也無意屈從於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壓力。也就是說,雙方的摩擦點和潛在衝突點沒有消失。即使反恐合作到目前為止還能保持,但如美國要擴大打擊伊拉克或別的國家,分歧就難以避免。
所以說,即使北京給予布希實況轉播演講全文,江澤民在中南海設家宴款待貴賓的特殊禮遇,即使雙方能夠營造良好氣氛,在經濟合作方面取得相當進展,上述這些妨礙兩國關係的基本矛盾及其脆弱性依然存在,中美關係不會因為布希到北京走了一趟就此一帆風順。假如有人要做文章,應當作實事求是的評估,最好別再用什麼「新階段」「 轉折點」 之類的形容詞。
事實上,布希這次只願意進行「工作訪問」而非國事訪問,白宮要表明布希北京之行與當年尼克松「改變世界一週」的中國之行「只是一種巧合」是有原因的。因為布希不想對中美關係過份加溫,人為地製造一種熱乎勁,以免使人認為他在大轉彎子;也不想讓人覺得他是在奉行尼克松當年路線,繼承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的政策。
美國之音報導,北京向來是比較喜歡以高調和營造氣氛來烘托大國關係的。而且以為,一旦握手擁抱,堂而皇之地用什麼名義來敲定某種關係之後,這種關係就會按照假設的方向發展。但是克林頓訪華與江澤民簽訂聯合聲明墨汁未乾,「三不」 政策話音剛落,美國就出現COX報告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強烈反彈,使江克互訪的成果幾乎化為烏有。這說明氣氛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氣氛過後留下什麼。
總的來看,美國朝野對布希這次訪問相當重視,但不抱過高期望。應該說,這種看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