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夫婦與他們的37個中國孩子

一對美國夫婦,不遠萬里前去中國,在豫西貧困地區,為37個中國孤兒建下了一個家。

  出鄭州,西行約100公里,便到了一塊黃土分布區。水土流失使這兒土地貧瘠;溝壑縱橫耕作困難。儘管在北宋時期,這裡曾經森林密佈,雨露滋潤,甚至被選為皇家陵地,13座帝、王陵墓留存至今,謂「南十三陵」。唐朝詩人杜甫的祖居地也在此。帝陵為「孝」,杜墓為「義」,後人稱此地為「孝義之地」,孝義鎮由此得名,但如今的孝義鎮被貧窮深深困擾。

   黃土坡上的福利院

  2000年初,約翰.內森貝爾先生與當地民政局合作,和妻子選擇了孝義鎮作為開辦福利院的第一站。「我們要幫助他們」,他對妻子閃娜女士說。此前,他是鄭州西亞斯學院的外籍英文教師,去中國剛剛4年。

  辦福利院的申請很快批了下來。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內森貝爾夫婦租到了一幢五層門面樓的四、五樓層,以及該樓的地下室和一樓的兩間配房,一個大約150平方米的小院子可以供孩子們活動。內森貝爾夫婦為福利院取名「希望之家」,請人修繕了房屋,設置了寢室、育嬰室、洗衣房、飯廳、教室,購置安裝了鍋爐,並著手招聘工作人員:保育員、公務員、廚師、勤雜工、家庭教師,添置一應用品。

  根據與地方政府的合同,內森貝爾夫婦對所收孤兒盡撫養義務而無監護權,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在18歲之前,內森貝爾夫婦將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撫養費用。按中國民間的說法,內森貝爾夫婦是在給別人養孩子,因為按照合同,養大的孩子不具有對他們的贍養責任,不能夠「防老」。

  2000年2月14日,根據地方政府提供的名單,第一批12個孤兒被接到了希望之家,他們稱呼內森貝爾夫婦為「爺爺、奶奶」。

   他們來自不同地方

  目前,希望之家已經有孤兒37名,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每個孤兒在來希望之家之前,都無一例外地有一段不幸的生活經歷,但在這裡沒有人會談起他們的過去,再次觸痛他們的心靈。貝爾先生決不允許任何人打探某個孩子過去的狀況,只有從側面的一些談話中透露了孩子的情況:

  2000年8月,內森貝爾夫婦在民政部門的陪同下到貧困的鄉間尋訪孤兒,遇到了時年11歲的賀龍強,嚴重的唇裂使他從小受盡他人的侮辱和嘲弄,與人溝通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內森貝爾夫婦決意接收這個孩子,給他一個重新擁有美好生活的機會,儘管他人一再提醒內森貝爾夫婦,這個決定可能會帶來種種困難和麻煩,但他們仍然留下了他。今年3月,6個月大的馬世豪被父母拋棄在醫院裡面,他的父母發現他有唇裂,而且極嚴重。醫生和內森貝爾夫婦取得了聯繫,內森貝爾夫婦找到了馬世豪的父母,並與他們達成協議:孩子的父母必須為這個孩子辦理合法戶口並且承認與孩子的法律關係,然後由內森貝爾夫婦為孩子做好手術並且將其作為希望之家的一個成員暫時代為撫養。一個月前,內森貝爾先生帶著這個孩子去北京進行了整容手術,但手術沒有完全成功,仍需再進行一次。內森貝爾先生說,他已與醫院方約好了,到秋季天涼的時候,還要帶馬世豪去北京做第二次手術。

  內森貝爾先生說,在鄭州西亞斯學院教書時,學生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大白熊」,他乾脆就給自己起了個「熊凡」的中文名字,意即自己姓「熊」,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孩子中就有最小的3個孩子姓「熊」。內森貝爾先生說,這3個孩子是在他的住處,由他和妻子自己照料的。內森貝爾夫婦把這3個沒有父母和親人的孩子視為己出。內森貝爾夫婦讚賞每一個孩子,他不認為孩子之間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可能有些要聰明一些,有些要遲鈍一些,但他們各自都有自己長於別人的優點。」

  孩子們溫馨的家

  孩子們6:00起床,6:30吃早飯,然後一天的生活開始了。

  飯廳設在地下室裡,地下室的一面牆與土層之間修砌了隔離空間,這使地下室顯得明亮且空氣新鮮。在透氣性良好的黃土層廣泛分布的地區,底層的空氣含氧量大,是很新鮮的。飯廳裡有序地擺放著一排排條幾和長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擺放在櫥櫃裡的碗筷也有固定的位置。孩子們取了碗筷,列隊依次打飯。飯食是不定量的,保育員阿姨打飯時總忘不了詢問孩子們夠不夠。內森貝爾先生說,孩子們正長身體,要保證他們的營養。他諮詢了當地縣醫院的醫生,請他們為孩子們的飲食安排提出合理的建議,並讓廚師據此給孩子們配製了每個季節的菜譜。

  先打完飯的孩子要把飯菜放在條幾前等著後打飯的孩子,每當這個時候,大家就開始看著一個掛在牆上的小黑板。值日生早已站在了黑板前,黑板上提前寫好了歌詞、唐詩或英語句子等。值日生領著大家合唱歌曲,朗誦唐詩,背誦英語句子。每天飯前,希望之家就會飄蕩著《芙蓉花》、《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等嘹亮的歌聲;飄蕩著《勸學》、《靜夜思》、《春眠》等朗朗的讀詩聲。當每個孩子面前都擺放了熱騰騰的飯菜後,大家便一同開飯。

  楊文博是1998年出生的孩子,今年4歲了,還不能夠端穩飯碗,大一點的孩子就主動幫他打飯,給他放到座位前,每當這個時候,楊文博就會說「謝謝哥哥」。孩子太小,也有忘了的時候,公務員王坤生提醒他說,「以後不需要給楊文博打飯了,楊文博不知道說謝謝」,楊文博就會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大孩子面前說:「謝謝哥哥」,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景況甚是逗人。

  內森貝爾先生鼓勵孩子們採取趴在床上的姿勢睡覺,他說,趴下睡覺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有好處,這使孩子們感到很新奇。按照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孩子們仰起臉躺著睡覺,臉睡得大一些,長大會有福氣的,「臉大吃四方」。

  孩子們穿的衣服,一部分是捐贈的,大部分是在鎮上的服裝市場購買。內森貝爾先生不希望孩子們的穿著與鎮上的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配一次服裝是很繁瑣的一項工作,37個孩子的高矮胖瘦各有特點,而在樣式和花色品種上,內森貝爾先生又要求不能有太多的雷同,他說,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服裝,有助於孩子們的自信心和創造性。內森貝爾先生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兒童心理學。每個星期天下午,內森貝爾先生就要按日常計畫帶孩子們到鎮裡的體育場去打棒球。大孩子們揮動球棒,而較小的孩子們則在場地邊跑來跑去。

  希望之家的生活有規律但並不會很機械,不會抹殺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在這裡允許存在與張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內森貝爾先生記著每個孩子的生日。他把37個孩子的資料輸入電腦中,我們從電腦的首頁看到,每個月都有孩子過生日。內森貝爾先生按照中國人過陰曆生日的習俗給孩子們過生日,由於許多孩子的生日日期比較接近,他就把在同一週內過生日的孩子的生日集中到該周的週日晚上一起過。

   「發現下一個村鎮」

  內森貝爾先生擁有幾家建築公司,他將這些公司的股份出讓了一部分,自己只留下49%,這樣就從公司事務中脫開了身。與此同時,他在美國註冊了一個福利基金會,漢語意思是「發現下一個村鎮」,表明自己要不斷發現和幫助貧困地區的孤兒走出困境的願望。

  內森貝爾先生在中國辦福利院的消息在美國傳開後,許多公司和個人都與內森貝爾先生的基金會聯繫,捐錢捐物。內森貝爾先生將這些不斷捐來的錢物用於希望之家的開支,而他自己的花費則由自己所持有的企業股份所分得的利潤來開銷。

  希望之家的花費2000年是7.9萬美元,2001年是8.1萬美元,而根據預算,2002年的費用將達到16萬美元,因為2002年,希望之家將要搬新家。內森貝爾先生說,新家位於距孝義鎮5公里的一個叫李溝的村子,是一所停辦了的學校舊址。那裡有一座兩層教學樓,有一個校園和一個大操場。孩子們一天天多起來,那裡活動場地大,空氣也新鮮,對孩子們成長發育有好處。

  根據約定,內森貝爾先生要將這些孤兒扶養到18週歲,然後由他們自謀生路,但內森貝爾先生希望能夠供孩子們上完大學,他已經和鄭州西亞斯學院、鞏義市二中等大、中學校談過,希望這些學校能夠減免孩子們一部分學費。現在最大的一個孩子已經15歲了,叫張隋強,戶口本上顯示他生於1987年農曆8月19日,2002年秋季就該升入高中了。

  美國有句諺語叫做「給你一條魚吃,不如教你如何釣魚來吃」,內森貝爾先生希望這裡的孩子們能夠珍惜在這兒衣食無憂的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培養出自強自立的品質,從這兒出去後能夠養活自己。

  內森貝爾先生今年57歲了,頭髮花白,體態有些發胖,難怪在鄭州西亞斯學院教書時,學生們戲稱他為「大白熊」;他的太太閃娜女士今年48歲。幾個月前,房間裡一個小孩子站立不穩就要倒下時,閃娜女士搶前一步去扶,自己一下子摔倒在地板上,腰椎受了損傷,回美國治療去了。

  一對美國夫婦,在異國他鄉,雖然是開辦福利性的機構,但奔波勞頓之苦,風霜雨露之侵在所難免。從兩個月到15歲的37個孩子本應該是37個家庭所應承擔的忙碌,而忽然一下子落到一對美國夫婦和他僱用的11個工作人員身上,其擔子之重可以想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