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領導人手中的籌碼已不多

】《聯合早報》11月10日發表孫傳煒的文章說,十六大中國領導人換班在即,當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人事安排上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遭到忽視,那就是,無論誰內定接替江澤民和朱鎔基,擺在他們眼前的困難,恐怕要比老一輩領導人5年前面對的挑戰大。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無稽之談,在全球經濟普遍衰退的2001年,中國去年仍記錄了7.3%的增長率。今年頭三季,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7.9%,而且是逐季加快,第一季是7.6%,第二季8.0%,第三季更提速至8.1%。

  但仔細研究這一成長背後的驅動力,問題就來了。中國經濟得以一枝獨秀,和政府擴大內需的政策分不開關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威脅日益明顯後,中國就一直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人為地製造需求以支撐生產。1997年,中國政府財政赤字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78%,去年這一數字上升到2.62%,根據投資銀行所羅門的推測,今年更會進一步提高到4.3%。

  財政赤字擴大的最顯著影響是政府債務的不斷累積,表面上儘管政府債務仍在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下,但北京大學經濟教授宋國青在今年較早時估計,如果加上銀行壞賬和國企老員工社會保險開支等隱性負擔,中國的政府債務實際上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70%:「如果這樣一直發展下去,我們很快就會面對和日本相同的問題。」

  除了潛在的債務危機以外,擴張性財政政策也讓宏觀和微觀經濟之間本來已經失衡的情況雪上加霜。政府花錢投資和製造就業,短期內有助吸收過剩的供應,但實施的時間長了,卻也造成供應越來越過剩,進而製造通貨緊縮、企業利潤下降、銀行壞賬情況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

  根據一些估計,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40%。標準普爾今年的一份報告稱,中資銀行所有的銀行貸款至少有一半屬於壞賬,就算如官方所說,壞賬只佔銀行體系總貸款的約四分之一,這個負擔也是難以承受的。即使是銀行壞賬問題經常為人詬病的日本,銀行壞賬估計也「只有」國內生產總值的8%。

  文章指出,這些問題也並不能單純說是當局決策失誤造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中國經濟在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上,這樣的陣痛甚至劇痛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經濟改革實際上就是一個釋放生產力的過程,原來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部分人就可以完成,剩餘的人就得下崗或失業。

  長期來說,當下崗失業的人找到了新工作,社會製造和累積財富的能力就會提高,但在這以前,這些人消費的能力和意願都會降低。也就是說,改革是一個增加供應、(在短期內)減少需求的過程。如果政府無視供過於求的問題,結果就是失業問題惡化,社會穩定受到威脅,但如果決策人刻意人為製造需求來吸收過剩的供應,又會給政府財政和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壓力。

  作者認為,這使中國領導人像走鋼索的雜技演員一樣,得小心翼翼地在兩難之中取得平衡。假如說5年前,只有少數人意識到這個現實,5年後準備接班的新領導人對眼前挑戰之大應該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應該也知道,經過了四五年逐年加大力度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連續8次的降息,他們接班後手中的籌碼已不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