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文化與官員失語症
公元十世紀,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南漢的皇帝叫劉岩,建都廣州,稱興王府。他有一套神 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只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繼興,更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自此,在南漢當官的上至宰相下至七品芝麻官都是沒鳥的。更有甚者,規定想考科舉的都要先把「鳥兒」割掉。此可謂是太監文化的精品之作。有趣的是,南漢皇帝做了這個規定後,當官的人並沒見少,可見,中國人對閹割實在是習以為常了,實行起來一點也沒有操作上的難度。在中國,太監文化並不一定要靠割「鳥兒」來體現,實際上,大多數時候,中國的太監文化是體現在思想的閹割上,中國的官員在肉體上往往是沒有殘缺的,反而比一般人通常要多出幾十斤肉,然而,從本質上來說,他們個個還是個「閹人」。雖有鳥等於沒鳥。
從隋唐特別是從明朝開始,中國的皇帝們便設計好了這個制度,想當官,先背四書五經,先學儒家思想。如果你背不來四書五經,不認同儒家思想,那你就不要參加科舉考試了,這跟南漢實行的要參加科舉考試得先把自己閹割掉要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差異無非在一個是精神上的閹割,一個是肉體上的閹割。這個閹割的本質與後果都是一樣的,都是終身性的,而不是「過場」就算的。你看明清時代的官場只要是當官的哪個不是守著三綱五常?哪個敢說皇帝一句壞話?哪個敢拿孔子開個玩笑?哪個不是每天張口都是仁義道德?即使是在處理貪污事件也總是從道德敗壞、違反聖訓的教條出發。雖說中國的官人多是些口頭上仁義道德,肚子裡男盜女娼的傢伙,但觀其他們的一生,只要是在官場上混到底的,沒人敢說一句自己的心理,沒人能在思想上能突破官方意識的框框,可見,至少在他們的人生記錄上,他們思想是確實被閹割了!當官的「被閹」是決意走仕途時開始的,先是要背誦四書五經,得一個一個的去記,不僅如此,在宋明清時代,你對聖人的話也不能有自己的闡釋,而是應該按照朱熹的解釋去解釋聖訓,嗚夫!朱熹確實是個人物,但別人也都是有腦袋的啊!嗚夫!孔子,孟子也確實高明,但後世比他們高明的人自然有的是。怎能把每個人的思想都禁錮在這個圈圈裡呢!
但中國官方就有這種愛好,全民族樂此不疲,直把中國搞得像思想上的白痴才罷休。他們把思想上的大統一看成是進行穩定統治的基石。他們品嚐到了一言堂的爽處,殊不知,百花齊放也有百花齊放的妙處。而且更能達到平衡流動發展狀態的穩定。比起死水一樣的穩定,自然是技高一籌。歷代的中國當官人,總像是上了賊船似的,只能按照賊人的規矩來辦,按照賊道來辦事。不過,問題是當官的不是一般的賊人啊!他們可是社會的精神領袖啊!他們的一舉一行可是全國老百姓的模範啊!他們不敢逾越的思想框框老百姓更是沒膽逾越了!影響所及,大家自然不自覺地成了思想上的白痴與太監。由此,一代比一代愚昧,一代比一代懦弱,一代比一代頑固不化。
封建時代是如此,封建後時代未必不是如此啊。
看看全中國媒體上官人的講話,就知道我此話不虛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