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週五在北京首次召開。國家總理溫家寶在會上的"三件小事" 講話更是讓與會者動容,其"心頭所牽掛的三件事"經《人民日報》報導後,立時被國內各大媒體轉載,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更有民眾將之譽為"新領導班子的最大亮點"。
溫家寶所提的三件小事,說的是中國三個省貧困山區農村小孩上學的困境:"山西省呂梁山區臨縣的一個村的一所小學,一個非常簡陋的窯洞,只有十多套破舊的桌椅,五個年級的同學混班上課,學生面朝裡,光線很暗;""甘肅省靖遠縣,一個貧困縣,一戶農家,主婦雙目失明,丈夫是個痴呆人。她身邊有個六七歲的女孩兒,家裡收拾得干乾淨淨。這位主婦拉著我哭個不停。我問她有什麼困難,她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學,上希望小學。我瞎了一輩子,就希望孩子能上學,不當睜眼瞎;""陝西佛坪縣的沙壩村,整個縣城都被淹沒了,水災後那裡唯一倖存的學校,老師在帶著孩子們上課。有的孩子已成了孤兒,他們的父母在水災中遇難了。"
溫家寶於今年1月初到山西看望貧困地區農民和城市困難職工,5月再到山西省壽陽縣視察非典防治工作。去年8月底至9月初,他在甘肅省酒泉地區重點考察了農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原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去年6月下旬到陝西省洪澇災區,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慰問災區幹部群眾,前此則於00年4月中下旬到陝西延安、榆林革命老區調查研究。
當日的官方媒體報導了溫家寶行程,卻沒有溫家寶所提的三件小事。
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這一回反應快,週一即有後續報導,題為《這"三件小事",請溫總理放心(熱點解讀)》,報導了溫家寶所牽掛的"三個地方"的現狀:"山西臨縣:在白家坪村,標準化教室代替了昏暗的土窯洞,破桌椅全部更新,小學畢業生都上了初中;甘肅靖遠: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政府一定要把靖遠的教育搞上去;陝西佛坪:10名孤兒健康成長,1名上了大學;沙壩小學去年就搬進寬敞美觀的新校舍。" 當地的部門負責人也紛紛就此表了態,表示 "會多方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力爭盡快提升教育水平,扭轉落後局面"。但也都承認,"目前,農村學校師資短缺,且素質普遍偏低,教學手段落後,整體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孩子上學對農村家庭仍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誠然,如溫家寶提及的三件小事,實際上是中國農村比比皆是的現象。
據瞭解,中國12多億人口中,8億多在農村,約佔總人口的64%。目前,中國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
此前不久,聯合國調查員托馬謝夫斯基上曾對中國的教育政策提出強烈批評,托馬謝夫斯基表示,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對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國家,中國每年的教育投入只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遠遠低於聯合國建議的6%的標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托馬謝夫斯基還稱,中國對教育的投資比例幾乎比任何一個實行義務教育政策的國家都低,即使是非洲的窮國烏干達,在確保人民受教育權利方面都比中國做得好。
在中國農村,情況只有更糟糕。2001年的統計數位顯示,農村小學生的人均公用經費一年是28元。專家算了筆賬,一所村級小學,就算100個人的 規模,一年大約只有2,800元的公用經費,這樣一個學期就是1,400元,要開支水電費、維修費和其他一些必需品,如黑板 、粉筆等,根本不夠開支,辦學條件的改善更無從談起。從 統計數位上看,農村學生人均公用教育經費每年低於20元的縣大約有30%,公用經費一分錢沒有的縣大約有10%左右。
農村教育工作週五會議閉幕後,翌日,官方媒體新華社全文播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內容包括,5年後中國農村中小學基本可以開展遠端教育;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發放實行省長負責制;發達地區農村今後五年將努力普及高中教育;2007年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望全部享受"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將全面推行農村教師聘任制等內容。
《人民日報》週日的社論也指出,發展農村教育意義重大。社論還特別強調,由國務院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部署農村教育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對促進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和"三農"問題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次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溫家寶一番情深意切的講話,《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的頒發……無不顯示了中國政府對農村教育重視的態度。縱然希冀一時半刻能解決問題過於天真,但這至少能讓"幾近崩潰的中國農村教育"看到了希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