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手抄本」
「文革」手抄本是「文革」動亂年代的特定產物,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文學」。最近,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文革」手抄本文存-----暗流》一書,把「文革」時期流傳很廣的手抄本彙集成冊出版,使這些手抄本,在沉寂了20多年以後公開面世,讓這些當時的「暗流」重見天日。流行背景
大凡四五十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時期,除了魯迅作品、《金光大道》等極少數書籍外,其它的文學書籍都被當成大毒草給掃除了。文化成了一片沙漠,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貧乏,這就給手抄本的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這些大多以偵破和反特故事為主,連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手抄本,很快便佔領了文化的陣地。一些先在城市流傳,後又傳入農村的手抄本,成了城鄉青年爭相閱讀和傳抄的對象。雖然,這些手抄本不能被公開,有的人還因為手抄本判了刑,坐了牢,但還是沒有阻擋住人們冒著危險去傳抄,這說明,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裡,面對荒蕪的文化,人們尤其是青年們是多麼渴求文化和精神生活。
抄本繁多
「文革」時期形形色色的手抄本有100多種,流傳最廣的有《第二次握手》、《綠色的屍體》、《梅花黨》、《一隻繡花鞋》、《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等,這些被廣為流傳的手抄本如今大都已公開面世了。如張揚的《第二次握手》(這部給作者帶來滅頂之災的小說,當時曾在社會上各階層,特別是青年中廣為傳抄)在70年代末便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公開出版了,之後還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成同名電影公開放映。80年代初,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反映重慶解放前夕,我黨地下工作者與國民黨潛伏特務作鬥爭的手抄本《一隻繡花鞋》,改編拍攝了電影《霧都茫茫》。去年,署名張寶瑞著的《一隻繡花鞋》又公開出版發行,還有《梅花黨》也曾公開出版過。這次文化藝術出版社又輯錄了《綠色的屍體》、《葉飛三下南京》等手抄本予以公開出版。
偏愛偵破
據我所知,「文革」手抄本流傳最甚的時候是1974年、1975年,那時我還在家鄉讀小學。我的家鄉雖然在不甚發達的農村,但也傳來了部分「文革」手抄本,我也曾抄過《余飛三下南京》等,很為故事裡神勇的我公安人員和黨的地下工作者所感動。70年代末,高中畢業後,我入伍來到武漢,分配到武漢警備區某獨立團六連。一次,我到連司務長那裡玩,發現他那裡有《一隻繡花鞋》、《綠色的屍體》等手抄本,就想找他借來看,但找他借過好幾次,他也不肯。因為他怕我傳揚出去後受查處,當時雖然是80年代初了,但這些手抄本還屬於禁書,若被上級發現,受批評挨處分恐怕是免不了的。當兵的第二年,我考取了軍校,這一別再也沒有見到我的這位戰友,他的手抄本我自然再也無緣看到了。
亦有黃本
在「文革」手抄本中,大部分還是健康或比較健康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健康的。這種不健康的手抄本,流傳最廣的是《少女之心》、《曼娜回憶錄》等。這些描寫性生理、性行為、性體驗的手抄本,在談性色變,沒有正確的性教育的年代,是很能俘獲青年人的心的(現在看起來,這些手抄本的內容也是黃色的東西)。因此,起到了很壞的作用,很有些人因為看了這些手抄本而走向了墮落,因而這些手抄本受到查禁是完全應該的。前兩年,書攤上有這些手抄本的非法出版物出售,自然在打擊之列。
歷史浮影
「文革」手抄本作為那個年代的特有產物,是人們在動亂年代對精神生活的一種渴求,也是最易受人們接受的一種傳播方式,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消遣和娛樂的談資。眾所周知,在那動亂的年代,除了8個樣板戲之外,並沒有多少書籍、電影供人們娛樂,手抄本自然也就受到人們的青睞被廣泛傳抄了。如今,這些手抄本經過20多年的沉澱,能夠保存下來並被正式出版,實屬不易。正因如此,對於那些曾讀過或抄過這些東西的過來人來說,無疑是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再去重溫一番當時的驚喜和激動。同時,透過這些「手抄本」的歷史命運,人們也能看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變遷。
- 關鍵字搜索: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