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禮品回收行業內幕

每逢佳節,人們禮尚往來,有一個「行業」也乘機興盛起來:回收禮品。逢年過節,一些貴重禮品在朋友之間的流轉基本上到了盡頭,相當一部分名煙名酒會進入回收市場。但是隨著加入「回收隊伍」的店舖逐漸增多,老百姓心中的疑問也越來越大:究竟來「賣禮品」的都是些什麼人?回收過來的禮品再賣給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歷時一個禮拜、作了數次暗訪,成功接近了這些活動在街頭巷尾的商販,瞭解到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記者也採訪了有關部門、經濟、社會學家,請他們談了對這種商業行為的看法。

  商販:我們無所不在

  記者在杭州市環城西路的一個弄堂裡逛了一圈,假裝成賣客,輕聲與一個正掛著「禮品回收」牌的商販「談起了生意」:

  「我有幾條中華,要不要?」

  「要,你有沒有帶?」(商販立時來了精神。)

  「手頭沒有,你開個價吧。我給你拿過來。」

  「硬的370,軟的500,好的可以再加點。」

  「量多能不能加點價?」

  「兩條以上,價格給你高一點。」

  「要發票嗎?」

  「不要。」

  商販的大膽讓記者驚訝。在隨後的暗訪中我們發現:其實禮品回收並沒有太多的規矩,商販們都出人意料地「冷靜」:如果有東西,就堂而皇之地驗貨、談價錢,然後成交;如果手上沒有,根本沒人正經搭理你。各個商販出的價也都差不多:中華香菸最受歡迎,硬的350元左右,軟的在480元以上。五糧液等名酒其次, 38度的能賣到180元。鐵皮楓斗精100元左右,青春寶最便宜,只能賣到80元。在個別回收攤,甚至可以賣金戒指、家電等「禮品」。

  在接下來的採訪中,記者找準一家,分批帶著從市場上買來的香菸、酒等物品去賣給他們,並通過數次的交易接近該商販,在與他的聊天中瞭解到了一些禮品回收「道上」的事情:來賣禮品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手頭有某項權利的機關幹部,一種是企業老闆。

  據該商販說,作禮品回收這一行也分時間段,夏天和春天生意稍微差一點,秋天、冬天生意相對要好。另外節慶日過後一段時間是最火爆的,「去年國慶節後一天,我共接了一萬六千多元的禮品,收入毛三千吧!那天把一個月的生意都作了!」小販說。

  談的興起,小販也對記者發起了牢騷:去年公安檢查了一次,許多店都被查了。現在雖然管的不嚴,但大家都有了戒備,平時放大膽子,風聲一緊就都把牌子收起來。他還向記者透露,其實這種禮品回收「無所不在」,許多店舖看起來與一般香菸專賣店無異,但卻都有作禮品回收的生意。為了逃避檢查,擺攤還分時段:「這個事情誰都管不好,但誰都能管;穿制服的人過來我們都怕。所以我們掛牌子的時間也有講究,一般都選在中午或者晚上,他們下班了後再作。」

  在暗訪的幾天時間裏,記者也見證了幾樁最終成交的生意。一個穿西裝打領帶、老闆摸樣的人與小販就10塊錢的最終成交價吵了半天,最終小販搖了搖頭接受了他的要價,老闆隨即嘆了口氣,說:「生意難作啊!別以為我們賺錢就容易了!」

  至於禮品回收後的出路,據知情人透露,回收上來的禮品,其流向一般有兩個市場:一是賣到較大的飯館、酒店,二是通過特殊渠道讓別人代為批發出去,在市場上重新零售。但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許多人認為回收店回收的菸酒都是有背景的人拿來的,因此,到那裡買東西質量肯定沒問題。而事實上,不法經營者正是抓住不少人的這種心理,對回收來的一些名煙名酒,往往採取「調包」或偷梁換柱的伎倆,將正品換成假貨,坑矇消費者。

  管理部門:這讓我們頭疼!

  暗訪結束後,記者馬上採訪了有關管理部門。

  杭州市工商局經濟檢查支隊的童主任表示,這種行為從工商管理的角度來看,街頭從事「禮品回收」業務的小店都屬於無證經營、超範圍經營,應該堅決查處。杭州市沒有一家是經工商部門批准的合法經營點。2002年工商局曾和杭州市公安局一起聯手查處了幾個來歷不明的

  倉庫,查出了許多菸酒之類的禮品,據交代,這些都是從禮品回收行裡收購來的。

  同時,他也表示目前要徹底取締這種行為是很困難的事情:「有些店面登記的時候是說賣香菸、賣禮品的,但同時他們也在收購禮品。平時要找到他們的把柄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可以說:我們並沒有回收啊,我們只是賣禮品而已。這樣我們就很難辦。對於一些擺著『回收禮品』牌子的商販,我們都是會調查取締的,但沒掛牌、或是看到我們就把牌子給收起來的,我們只能暗地裡收集證據。」同時他也告訴記者,現在商販們的經營範圍擴大了,成了「游擊隊」,查處也更困難了。

  當記者問他「究竟這樣的禮品回收站能不能進行註冊」時,他說,理論上不批准他註冊的理由不充分,但以「禮品回收」的名義辦的單位,在現實中是肯定行不通的。因為「誰會光明正大地把禮品拿去賣掉?這不擺明瞭他私下有『活兒』麼?」所以,他認為這種交易都是地下的,是擺不上台面的。「老百姓心知肚明、卻僅僅是反感、並不反對的事,查起來就很難。」童主任說。目前杭州市面上的禮品回收店基本都是無證經營,屬黑市交易。

  對於回收禮品業的「興盛」不少法律界人士表示出的是憂慮。

  有律師認為,雖然表面上這些店能讓死物變成活錢。可是更多的是讓一些腐敗分子有了轉移贓物的渠道。而另一律師更認為,回收禮品這一行的存在完全是為了牟利,不管對方是偷來的也好搶來的也好,只要有利可圖便收。其次,在這種店買東西,完全沒有信譽保證,消費者如果買到偽劣產品缺少必要保護。

  記者綜合各方的意見,禮品回收行業的紅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成本較少,且流動性較大。禮品回收店成本小,利潤大:由於回收店主要是依靠承租一爿店面,有時則在出租屋外寫上「回收店」即可交易。而且承租人主要是外地人,即使被查處,也容易產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現象。利潤空間大,流動性大,因此屢禁不絕。

  二、查找違法證據較難。禮品回收店在店前高挂「旗幟」,但上門檢查時,很難見到其交易實物,查找違法證據較難,有時甚至連人都找不到,給查處帶來較大的難處。查處的執法成本相對較高。

  三、從事禮品回收者存在很大程度的僥倖心理。由於回收店實物交易隱蔽性較強,而且一般只需交易少量次數即可生存,由此產生較強的隱蔽性。因此,不堪誘惑從事捲煙回收的人常常具有很大程度的僥倖心理,禮品回收店死灰復燃與此頗有關係。

  四、滋生禮品的「土壤」肥沃。由於社會交際的頻繁,相應產生較大的禮品市場,這給禮品回收店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也是禮品回收店屢打不絕的根本原因。

  五、部分居民法制意識較為淡薄。有關部門的幾次聯合執法、取締禮品回收店的專項行動難以在社會上產生共鳴的原因,主要就是部分居民法制意識淡薄:一是部分居民讓出租屋成為違法經營的場所,對違法者的行為視若無睹;二是舉報意識較弱。法制意識的淡薄,就難以在社會上形成對捲煙禮品回收店「人人喊打」的氣氛和局面。

摘自《安徽市場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