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散文): 遙寄鄉愁

【看中國報導專稿】旅美六年,所得甚豐。然每每忘乎所以之時,總會有或濃或淡的思鄉情愁幽然而來。

「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西子湖畔,楊柳依依;白堤岸邊,清風明月;靈峰寺外,香茗綠梅;玉泉池內,新荷紅鯉。無需四處張望,那遍地的綠茵足以讓你躺下,溶入這天、這雲、這樹、這風、這春天的氣息。去植物園張起吊床,寄身於參天大樹之間,呷一口清茶,讀一段妙文,哪裡還有酷暑炎熱? 桂花飄香時節,去嘗虎跑的素雞素鴨,去品九溪十八澗的竹音茶影,去劃一葉小舟蕩漾在西子的波心。那十五的月亮,也不禁這凡塵的逍遙。冬來了,雪飄了,還等什麼? 那踏雪的人兒,分明是橋上的風景。而你呢? 你也許願意置身於風景一隅,執子之手,聆聽南屏晚鐘的悠揚。

最憶是杭州,最美是那陽光燦爛的青春歲月,我的象牙塔時代。揮別求是園十年,每每回顧,仍能依稀感受那澎湃的年少激情,那點評江山的萬丈豪情,那書齋的秉燭夜讀,那師生學友間的亦莊亦諧。點點滴滴,猶如杭城的風景,美而持久。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山城重慶,生我養我十七載。越過千山萬水遙望故土,山水之間滿載沉沉的思念。思家思親情,念舊念友人。從朝天門碼頭沿嘉陵江而上,車行一小時余, 就是我的小城北碚。「碚」字在字典中只有一解,「地名『北碚』,地處重慶北郊,謂延伸至江心的一塊大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民族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率眾將一片鄉村建成文化實驗城。抗戰期間,小城容納了不少文人墨客、愛國誌士。老舍的故居、梁實秋的雅舍、郭沫若的墨跡...小城悄然成為大後方的文化陣地。如今,有數所大學座落於小城,行走於街上的年輕面孔,使小城充滿鬱鬱生機。

兒時留連於江邊,最愛聽縴夫們的「川江號子」,最愛看飛鳥掠水而過。春來時,江水由渾轉綠,那綠水如黛。江岸之上,五彩迎春花隨風而舞;望向山際,滿眼是杜鵑的粉色笑靨。那時常想,如果給我一雙翅膀,我會展翅飛渡嘉陵江,穿過小三峽,飛越縉雲山,去到父輩們從未踏跡的國度。如我所願,我走出蜀地,求學於西子湖畔,南下至椰島熱土,北上到京城近鄰,再東渡於太平洋的彼岸。然回頭望時,縈繞心際的仍是巴山蜀水的無盡風姿。看過許多次日出,最美是嘉陵江上托起半輪旭日,於山山疊映之中,於柔水輕襯之上,那剎那間的瑰麗,染紅了群山秀水,照亮了小城的街頭巷尾,也喚醒了無數躊躇滿志的心。

依山傍水,鐘靈毓秀。我的小城悠然於縉雲山的竹徑青庵,陶然於北溫泉的暖池嫣紅。何須呼喚,遊子之心早已飛回故土,倚碚石,抿嘉水;看山峽,品春秋。

於休斯頓

本文留言

作者王玫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