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向小龍蝦說「不」嗎?

話說眼下,文化界開始流行「後」字時代,什麼「後愛情時代」、 「後SARS時代」,就連京通快速路及其延長線數十計的公路,都被美其名曰為「CBD的後花園」,以至於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時尚的,所謂時尚也只是極少數奴才甘心去做發達國家的商業跟班。就說這「後SARS時代」吧,有一種時尚可不是什麼跟班,至少「麻小」現象就被煌而堂之地渲染為文化了。像我這等生性好奇心的人,看到這樣製造嘴巴快感的事情是本應該快樂的,生活這麼平淡,味蕾再不發達起來還不如找個樹洞學熊休眠,靜靜地忍到被外面的喧鬧吵醒為止。
  
  平生第一次吃「麻小」是在北京鼓樓的大排擋,當時東直門的簋街還默默無聞(註:中國小龍蝦最著名的並不是簋街,而是遠在江南的盱眙,那裡於2000年舉辦了首屆中國龍蝦節),小龍蝦也不是被超量的花椒和紅辣椒炒過的那種,只是用燉羊蠍子的湯煮熟而已,有的僅僅是白灼一下再蘸海鮮醬油吃。在朋友的一再慫恿下,我也吃了七、八隻,憑心而論,味道倒還可以,只是感覺剝開殼後裡面比較髒,如果摘出肉來涮不乾淨入口便牙磣些,我比較疑心它的身世和我的健康。
  
  其實,關於小龍蝦的議論有很多,都市情報站的基本反饋是捧多罵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一直在觀察,但有一點我早已認定,那些力捧的背後,肯定有一些商業元素在作祟,說白了這是一些群體或者個人的重大利益。
  
  一隻小龍蝦,這種價廉物美的小龍蝦與那些身價不菲的大龍蝦有什麼關係呢?它究竟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可能你還不相信,那只看起來還蠻可愛的小東西,正在荼噬您岌岌可危的健康。請允許我,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大家--
  
  小龍蝦是「克氏螯蝦」的諢號,也叫「蝲蛄蝦」或者「螯蝦」,英語裡被寫作「crawdad」,正式的學名為「Procambius clarkii」,的俗稱,屬甲殼綱河蝦類,形狀似龍蝦而小,所以又稱小龍蝦,第一對步足極發達,類似於蟹的螯;外殼色澤鮮艷美麗,呈血紅色;常棲息於山溪及其附近的河川之中。由於它蛋白質含量比較高,因而被人戲稱為「螃蟹助理」。
  
  嚴謹地講,蝲蛄是原產於我國的,而現在市場上常見的那種小龍蝦,其實還是舶來的物種,還不能被叫作「蝲蛄」,生物學家已經將其列為「中國入侵物種」。
  
  克氏螯蝦原產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從斯堪的維納亞北部到澳大利亞,美國、亞洲和非洲都有養殖。與大多數水生物種不同,雌性克氏螯蝦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錢進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種,克氏螯蝦即可實現自我維持、病蟲害防治,在收穫後,不需要再投放原種。克氏螯蝦常常和其它的農作物,特別是水稻一起混養。收穫時逃逸的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下來。到下個季節,又形成繁殖種群,以殘留的農作物和其它食物為生。目前,克氏螯蝦已經擴散到中國很多地區,並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種群。
  
  我國版圖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是5000多公里,跨越了50個緯度,5個氣候帶,這種自然特徵使中國容易遭受入侵物種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克氏螯蝦名列其中並臭名昭著。
  
  客觀地說,中國對外來種危害的認識,還極大地侷限於病蟲害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上,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重視外來種對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改變和破壞。對沒有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卻正在排擠、取代當地物種,改變當地生態系統的物種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在許多自然植被的恢復過程中大規模地有意或無意引入外來物種,結果必將造成中國當地豐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而且很難恢復。
  
  克氏螯蝦能給堤壩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歡穴居的生活習性決定的,它的前端長有一對鉗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範圍也較大。由於它們經常生活在江、河、水庫、池塘和水田等的岸邊,因此對於堤壩的危害可能比白蟻的危害更大。實地考察發現,螯蝦主要出現在堤壩的背水面,只要有水坑、水溝或很潮濕的地方,一般就會有它們的蹤跡。「請神容易送神難」,小龍蝦的繁殖異常迅速,養殖過小龍蝦的良田被咬得一片荒蕪,失去了耕種的能力。
  
  小龍蝦, 你究竟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你的危害僅僅表現在生物學上嗎?不,當然不是,一位中學生物教師為我揭開了最終的、然而也是可怕的謎底--
  
  克氏螯蝦作為生物入侵物種,它最初引進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更確切地說,是隨同侵華日軍一起入侵中國的,是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帶進中國的生物實驗品。日本則是更早時期從美國引種,而引進中國的品種已經是被經過遺傳改良的,日本人當時抑或是至今都是把克氏螯蝦作為處理城市污水的一種生物工具來使用的。
  
  眾所周知,日本是食用淡水匱乏的島國,如何處理淡水的淨化問題關係到他們國家的命脈。「731」細菌部隊的劊子手石井就曾經發明瞭淡水淨化的裝置,獲得過軍界的高度關注和褒獎,克氏螯蝦進入中國也有著同樣的歷史背景。克氏螯蝦主要生活在水塘、渠溝等地,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強,隨著天然水域的日逐減少,又開始轉為大面積人工養殖。由於它適應性強、在強烈污染水質中都能生存的特點,日本人將它培育併進行生物改良,主要的用途就是處理城市污水,用它來吸收污水中的重金屬元素,作為綠色的第一道污水處理程序來使用的……
  
  悲哀啊,明明是別人的垃圾,我們卻把它當作大快朵頤的美味。
  
  野生小龍蝦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植物秸稈、水草、螺螄、小雜魚和死掉的魚類或同類的屍體,由於螯蝦有吃腐屍的習慣,它們的身體中攜帶了大量的細菌和有毒物質。又因近年來,我國水源污染十分嚴重,長江流域出現大量的漂浮物堆積,政府部門雖然組織人力物力對這些污染物進行清理,但是這些污染源還是影響到水中生物的生活環境。因此人食用了這種環境下的小龍蝦,便會產生不適的症狀。報載,小品演員趙本山就因為吃小龍蝦而遇到了麻煩。
  
  那麼,大量的養殖小龍蝦從南方運往北方市場銷售,我們所吃到的「麻小」就安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大城市裡的水產市場確實都是要對新運到的小龍蝦進行檢驗的,但不是由衛生防疫站,而是專業市場的化驗員每天對所出售的水產品抽樣進行常規性化驗、檢查,所能保證的僅僅是小龍蝦活體攜帶有害病菌的角度要比野生的低。
  
  在利益的驅使下,農貿市場裡的不少商販,組織人力到南方的河流中捕撈野生環境下生長的小龍蝦,運到北方尤其是北京市場銷售。大家都知道,小龍蝦離開原生活的水域,很快就會死亡,不法商販就將隔夜的死蝦冷凍起來,再壓低價格或者掐去腐敗的蝦頭出售,細菌依靠死亡後的小龍蝦大量繁衍,其產生的毒素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一點,消夏夜市上的「麻小兒」不僅來路不明,加工環節上問題更多。規模大些的飯店,都把大量的小龍蝦飼養在大號的塑料盆裡,客人點叫,就直接從裡面撈出來,放在自來水下面隨便沖沖,入鍋炒熟也就端上了桌。業內人士心裏明細,小些規模的排擋,大部分都是由外地務工經商的民工來承包的,他們和有正式營業執照的店面實質上是一種短期挂靠關係,從業人員幾乎100%沒有衛生防疫部門的健康證,他們加工小龍蝦經常是一大鍋、一大盆地,做完後就碼在櫃臺處用來招徠主顧,個別的還有隔夜現象(麻辣重料是掩蓋小龍蝦不新鮮的利器)。另外,僅就北京地區的夜市上而言,加工後的小龍蝦都是整只,殼爪完整無缺。這樣的做法看似美觀,避免了不新鮮的嫌疑,其實一點也不衛生。小龍蝦不論人工養殖還是野生的,生活的水域中都充斥大量的浮游生物,被生物學家寄生蟲的「宿主」。小龍蝦的頭部是起過濾作用的,由於加工前處理工序過於簡單的原因,許多浮游物的屍體都在頭部的鰓裡堆積。吃過小龍蝦的朋友都知道,剝小龍蝦的時候,會看到一條類似於蝦線(泥腸)的東西,一直延伸到小龍蝦的排泄口,裡面的髒東西就是它還未排泄的廢物。大家不要認為把小龍蝦炒熟就可以殺死它身體內的寄生蟲和細菌,小龍蝦是甲殼類水生物,是肺吸蟲的攜帶者,如果生吃或吃半生不熟的小龍蝦人就有可能得上肺吸蟲病,輕者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還會侵入到人的肝膽、肌肉、眼睛甚至腦部,發生癲癇或偏癱。
    
  除了這些現象,回到前面的話題,小龍蝦體內的重金屬化合物的含量,究竟達到了怎樣的濃度,至今還是個未知數。衛生防疫部門常規的檢測,在技術上目前還無法做到,最終的結果恐怕還要藉助於高級別的實驗室才可以。希望此文提及的部分內容,能夠引起政府對此的足夠重視,為了百姓的健康,懇請政府為我們嘴巴的大門把好關!
  
  為了避免CRAWDAD成為我們的新SARS,也許,中國也該到了向小龍蝦說「不」的時候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