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機事件後的美中關係

四月一日是中美軍機擦撞事件三週年的日子。軍事評論員認為,雖然最近每月都有中美軍事高層互訪,而且美國副總統本月訪華,但是影響雙邊軍事關係的變數仍然很多。

歐洲軍事雜誌簡氏防衛週刊亞洲特派員平可夫對美國之音表示,在南中國海公海上空,美國偵察機並沒有停止戰略偵察飛行。平可夫說:「最近飛得更頻繁了。記者: 「為什麼呢?」「因為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歷來是中美關係的焦點,而臺灣總統大選就更令人緊張。但是平可夫同時指出,中國經過三年前的撞機事件之後,現在已經變得非常老練,中國戰機不會貼近美軍偵察機。

香港軍事評論員郭堅同樣指出,美國和各國一樣,不會停止長期堅持的戰略偵察活動。而軍機擦撞,是冷戰行為。郭堅說,一般來說,這種在公海上空從事的戰略偵察不會引起大眾傳媒的注意。郭堅說:「對於戰略飛行來說,200公里以外的公海已經足以從事電子偵察。」

但是郭堅說,中國所稱的科學考察船近年來不但在太平洋外海活動,而且深入日本海,日本指中國船隻貼近日本海域而引起傳媒關注。

*美尋求同北京合作*

兩位軍事觀察家一致指出,撞機事件三年來,中美外交關係的變化導致了雙邊軍事關係的變化。三年前,美國對中國仍然採取圍堵政策。平可夫回顧說:「當時共和黨剛剛上臺,布希總統和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長把著眼點放在中國的崛起。發生了9-11之後,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力度與反擊的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中美之間的合作就變得大於磨擦。」

平可夫繼續指出,後來一系列的新變化,包括美國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與北韓關係急轉直下、印度與巴基斯坦核武競賽導致南亞關係緊張,都促使美國重新審視亞洲的戰略態勢,尋求中國合作。

*北京需要華盛頓對臺施壓*

而在中國方面,北京不但需要華盛頓對臺北施加壓力,而且還要力勸美國的盟友--例如日本、歐盟等發揮影響力壓制台獨。平可夫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臺灣大選之前允許美國航空母艦恢復訪問香港。去年底以來,中美國防部高層官員每個月都有接觸,中美戰略對話日趨頻繁。

平可夫說,中國十分重視與美國合作,建立控制台海危機的管理機制。

香港軍事評論員郭堅認為,目前美中軍事交往雖屬正常,但兩岸關係充滿隱憂,一旦台海危機爆發而大陸動武,美國第七艦隊很容易介入。郭堅說:「大陸想速戰速決。但如果美國和日本介入,它就不能速戰速決。結果會兩敗俱傷。第七艦隊駐防日本沖繩,完全可以一天趕到,在二百海里以外發揮空中優勢。」

簡氏防衛週刊的平可夫也認為,這次臺灣總統大選使兩岸都看到軍事遏制力的極大作用;臺灣未來幾年會面臨更大的軍事壓力,勢必增加軍備,主要是來自美國的軍備。


VOA香港報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