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活化石---長安古樂待搶救
記者近日對長安古樂的現狀以及搶救保護工作進行了深入採訪,結果發現,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長安古樂這一由唐宮廷流傳至今的盛唐遺音,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流傳1300年的盛唐宮廷遺音
「長安古樂是我們西安獨有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一直關注研究長安古樂的小雁塔文物保管所所長孔正一說:「盛唐是我國封建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音樂文化也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作為唐朝都城,西安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也保存了大量歷代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和音樂文化遺產,長安古樂就是其中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
長安古樂,也稱西安鼓樂,它是我國古代音樂家創造的文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音樂樂種的演奏,唐時又多在宮廷創製演奏。以後唐宮廷樂人流散長安民間,古樂隨即在民間傳承發展,長期以來盛行流傳在西安近郊區縣,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古樂曲演奏體系。據專家考證,「長安古樂」即是唐代宮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迄今已流傳逾1300多年,並被世界音樂界稱為「音樂活化石」。
千年以來,長安古樂在我國乃至世界廣為流傳,在北方,謂之「西安古樂」,在我國南方的「南音」和日本的「雅樂」中,都能聽到長安古樂的遺韻。近年風靡一時的「中國麗江古樂」,正是長安古樂的一個分支,根據專家考證,它是明朝軍隊自陝西傳入麗江納西族地區,因此也叫「納西古樂」。有關專家指出,長安古樂是國內惟一歷史長遠、傳承清晰、生命力旺盛的古樂,極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標準。
長安古樂擁有近500首曲目
據長安古樂研究專家武文斌、李石根、焦傑、李鎧等考據,長安古樂流傳至今有文字記載、有樂譜相傳的曲目有近500首。綜其內容所系類別不外乎四種:古代佛教音樂、古代道教音樂、唐代宮廷音樂、民間祭祀喜慶音樂。正是這批曲目,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典民族音樂的精華。
長安古樂研究專家焦傑教授介紹說,根據專家初步考證,長安古樂的曲目和演奏有四個調:六(C)調、尺(G)調、上(F)調、五(D)調。長安古樂用中國古代工尺調來記譜,它不像「納西古樂」,只是600年的古譜,所記只有音的高低,沒有明顯的音值符號,也不記音的長短,所以僅從記譜中無法準確地演奏曲目,現代人只能望譜興嘆,演奏曲目只能靠口耳相傳。而長安古樂「工尺譜」記譜方法的豐富、準確和音符的多樣性,使它成為流傳千年的清音。
據介紹,長安古樂的演奏形式有座樂和行樂,座樂就是坐著演奏,演奏大套曲,行樂就是站著演奏或行進中演奏,演奏一些短小優美的樂曲。其演奏樂曲種類豐富,打擊樂有鼓(堂鼓、戰鼓、樂鼓、豆豉、單面鼓、高把鼓),鑼(鉤鑼、馬鑼、手鑼、雲鑼、疙瘩鑼),釵(鐃、大釵、小釵、京釵),木魚(大、中、小),還有梆子以及笛、笙、管子等管樂。
1961年11月,西安城隍廟鼓樂社赴北京演出,長安古樂的風采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讚譽和好評,長安古樂是「世界音樂活化石」的聲譽由此而起。長安古樂研究學者李鎧先生在一首關於長安古樂的源流派別的小詩中寫道:長安古樂放新聲,音樂化石世界名。僧道俗傳分三派,唐朝大曲一脈傳。
唐代經幢提供歷史佐證
2003年春季,西安小雁塔東側新立一座唐代會昌二年(公元842年)造立的石經幢,經幢上為方形四面,底座每面均刻有兩個寬衣長袖、彩帶飄拂的樂女,其中七位為演奏樂女,她們演奏的樂器分別是鐃鈸、管、笙、笛、古箏、箜篌、琵琶,另外還有一位舞蹈樂女。樂女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所執樂器類別鮮明,給人以呼之欲出、舞之欲動的美感。
這座千年經幢,為流傳至今的長安古樂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佐證:七人樂隊和一個伴舞樂女,其樂器編製、演奏位置和排列順序一目瞭然,頗與今日的長安古樂演奏形式相近。如今的長安古樂演奏時還如同千年經幢所記載的那樣:以鐃鈸領樂隊之首,管、笙、笛居前,古箏、琵琶、箜篌列於後。這座經幢成為研究考證唐代長安古樂具體形制和淵源的重要實物史料。
值得稱道的是,經有關人士奔走努力,陝西長安龍族妙音女子古樂藝術團在小雁塔景點內成立,由20多位女青年藝員擔綱演奏,這是國內惟一的專業研究、繼承、演奏長安古樂的民辦藝術特色團體,它自2000年創辦以來,在小雁塔景點內演出110多場次,觀眾超過10000人次,日本、韓國以及中央、省市等國內外新聞媒體都予以關注報導。
長安古樂將重放盛唐光彩
如今長安古樂現狀如何?孔正一先生介紹說,由於長安古樂歷史久遠,所演繹的生活氣氛濃郁,長期以來和人民思想感情連結在一起,曾廣泛流行在西安及郊縣農村,鼓樂激昂、笙笛悠揚的長安古樂,受到人民群眾的由衷喜愛。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多元化和選擇的多樣化,長安古樂這一古老的曲目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如今,能夠演奏長安古樂的民間樂社只有長安區何家營古樂社、周至縣集賢鎮古樂社以及西安城隍廟、保吉巷、東倉古樂社等,長安古樂演奏的專業團體,也僅有陝西長安龍族妙音女子古樂藝術團一家。特別是近現代長安古樂最早的傳承人,如今僅剩下80多歲的趙庚辰、曲志明、余鑄等老先生了。孔正一先生說:「挖掘、搶救、保護長安古樂真正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將會永久失去這個西安惟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們將永遠不能原諒自己。」
近年來,挖掘、搶救、保護開發長安古樂的呼聲日漸高漲,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音樂學院等都對搶救長安古樂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李石根、武文斌、焦傑、範炳南、劉寬忍、李鎧、孔正一、程天健等先生也都對長安古樂進行了認真研究、挖掘和整理,「長安古樂」學科正在逐漸形成。
對於長安古樂的價值,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樸東升先生在西安小雁塔觀看長安古樂龍族妙音專場演出後指出:「長安古樂是西安獨有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是活文物,要花大力氣為國家保存音樂遺產,把長安古樂做成比納西古樂還要響亮的名牌。長安古樂從她的音樂價值上說,完全可以是西安通行世界的一張『名片 』!」
我們衷心希望通過一系列挖掘、搶救和保護開發,使長安古樂早日成為西安通往世界的名片,使她重新煥發出盛唐時代的熠熠光彩。
西安晚報
- 關鍵字搜索:
-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