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國元勛毛澤東,是把「3」和「中國特色」結合的第一位「能工巧匠」。1974年2月,在會見來華訪問的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毛澤東從戰略意義上提出了 「三個世界」這一概念。他把當時正在爭奪世界霸權的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歸入第一世界,西方工業國和亞洲的日本歸為第二世界,而中國和大多數的亞非拉國家為第三世界。新中國是第三世界的燈塔,而毛澤東的光芒照耀著這個新生國家。該理論被認為是毛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然而,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據說他才是該理論的真正締造者)後來對其知己說,這理論實如廢話。
其實在1968年,毛澤東還有一個「三同」的口號。那年 12月11日,他說:「知識青年應該到農村去,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樣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這就是「文革」」時期毛澤東著名的「12.11指示」,它揭開了「上山下鄉」運動的序幕。全國開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毛的這一指示改變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數千萬城市家庭的命運。
要搞馬列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這就是「文革」期間,幾乎每一個記事的人都能背誦的毛澤東1975年強調的「三要三不要」。在那十年浩劫中,毛澤東正是用修正主義等手段,打倒了對自己的領導地位產生威脅的劉少奇、彭德懷等中央高級幹部。
儘管毛澤東多次打壓,「三起三落」的鄧小平還是成為了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他拋棄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的「一切財產歸國家所有」的主張,堅持改革和發展經濟,甚至向世界開放了中國市場。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他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宏偉目標: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不少中共元老都對他的改革開放政策頗有微詞,紛紛要求取締私人或外方擁有生產資料。這時,鄧小平拋出了 「三個有利於」的政策-也就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它指出:「不管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改革是姓資還是姓社,只要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的政策都是好政策」。這讓人想起了他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的「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1997 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真正上臺了,而不必在其前任的陰影下躲躲閃閃了。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澤東用了「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用了「理論」(鄧小平理論),江澤民該用什麼詞呢?「主義」二字還湊合吧。
火星登陸車、破譯基因圖譜或者美國日本的超級計算機似乎代表著更為先進的「生產力」。不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這些高新技術公司有沒有共產黨的代表呢?好萊塢動輒投資千萬的大片和中國影片,哪個更代表先進文化呢?難道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比魔法師哈利.波特更風靡全球?更重要的是,他的「三個代表」有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呢?老百姓又多長時間沒見過投票箱了?
對於以上的疑問,江澤民自有應招。江澤民1995年11月8日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提出來「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三講」),並號召6000萬黨員學習這些重要指示,時刻保持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心,對他的忠心。
由於江澤民目前仍然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一職,胡錦濤要真正成為第四代領導人尚需時日。既然有了「3」這個傳統,胡身為國家主席自然要繼續發揚光大。上臺後,他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慮為民所憂,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新三民主義。可惜的是, 2003年12月27日,江的「三個代表」剛剛寫入憲法。為了保障憲法的連貫性和可靠性,胡的「新三民主義」只好委屈一下,再等些日子了。
事實上,要對中國的 「3」情緣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無異於一個高難度學術任務;即使從歷史,心理學,人種,民族等角度來分析,也沒有什麼幫助。這些「3」政策可能挺模糊,不連貫,難理解;但是琅琅上口,對有興趣瞭解中國的外國人可謂大有幫助!(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