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呼籲重建四大傳統節日民俗

剛剛在深圳結束的「國際化語境中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全國40多位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文化旅遊實踐者呼籲重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民俗。

  有專家指出,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是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這些傳統節日受到西方節日越來越大的衝擊,比如端午節,很多人知道吃粽子,但並不知道吃粽子、賽龍舟最初是為了紀念屈原;又比如過中秋,人們知道吃月餅、賞佳月、慶團圓,但是卻不知道中秋還有嫦娥奔月、祭月、拜月和慶祝豐收的含義;人們越來越多地把春節當作一個休息和外出旅遊的好機會,卻忽略了在「年」背後所蘊涵的民族及民俗文化內涵……

  尤其是城市中的人們,受西方節日的「誘惑」越來越鮮明,如聖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人們對這些西洋節日更熟悉,更熱衷,但是卻不知道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包括什麼,更不用說瞭解其起源、內涵了。

  幾個月前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又發生了中韓「端午之爭」,這更引起了人們對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間文學室主任、研究員呂微也認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而言,是具有特殊民俗象徵意義的,西方節日不能夠代替本土節日,民俗學學者已經進行了多年努力,但可惜的是,政府和普通百姓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中山大學中文系葉春生教授對這個問題感觸更深,前不久他到韓國,發現韓國從政府到市民對 「端午節」都非常重視,已經創造了一系列相當完善的端午風俗,所以申報「端午節」為「世遺」,是很有希望成功的。葉春生指出,現在的文化是共享的文化,很多東南亞國家都有與中國相同的傳統節日,雖然起源、節日象徵意義等與中國並不完全一樣,但是經過發展,都很有聲有色,所以並不排除中秋也可能會被別的國家申報的可能。

  那麼該如何傳承與改造呢?深圳市文聯副主席、研究員楊宏海表示,首先應該倡導政府通過立法把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固定下來,然後應與假日經濟、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加以發展和改造,比如清明節舉辦放風箏比賽、拔河比賽;端午節舉辦「賽龍舟」大賽;中秋舉辦各種燈會、遊園會;春節更是可以「春節系列」。這些節日不但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與認同,而且對於促進假日經濟、節日經濟也有所幫助。


(羊城晚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