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菲律賓人選擇異國他鄉?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9月21日在《菲律賓星報》上發表聲明,要求民眾「忍一時之苦,等待兩年之後的收穫,而不是推遲痛苦,使國家經濟在兩年之後陷入絕境」。
倒霉的普通菲律賓人被告知要忍受的痛苦是指阿羅約要求國會盡快實行一年內徵收800億比索(合14.3億美元)的新稅收措施。這相當於該國2003年GDP的1.8%。這些稅收措施也許可防止菲律賓本來已低於投資級別兩級的債務信用級別再次被降級,但就算是從最樂觀的角度來看,阿羅約許諾的收穫也還是個不確定因素。

絕大部分菲律賓人認為他們已不堪重負。根據亞洲脈動民調公司9月中旬一份調查,78%的受訪者認為「只要政府加強徵稅行動,根本沒有必要執行新的徵稅措施。」

菲律賓處於赤貧狀況的人越來越多,約2700萬菲律賓人(全國總人口的1/3)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美元,越來越多的菲律賓人被迫背井離鄉,去異國他鄉賺錢以養活自己及親人,菲律賓的巨額公共債務卻多達GDP的70%,誰該為這種失敗的局面負責?

在一個由5部分組成的系列中,《亞洲時報在線》記者Pepe Escobar將與讀者共同探討:為何一個曾經富裕和充滿希望的國家(40年前被稱為「另一個日本」)會淪落到今天的地步?是誰製造了這樣的社會災難?我們不想搶佔他的調查成果,但會指出一些令人震驚和不安但無可爭議的事實:

人口增長過快

菲律賓的總人口到2004年末將達到8400萬。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增長減緩後,年人口增長率近年來再次達到2.36%,使該國人口僅僅在30年內就翻了一番。如果照此趨勢發展,菲律賓總人口不到2050年就將突破2億。但該國絕大部分民眾信仰的天主教仍反對節育。

人均收入降低

人口的加速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停滯不前加重了該國的經濟負擔。在通貨膨脹加劇的情況下,菲律賓的人均GDP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際上一直保持不變(1996年的12,619比索比2001年的13,139比索),如果兌換成美元來計算,1996年為1180美元,而2003年反而降低到953美元。

貧困人口增加

貧困人口(無法攝入足夠熱量和流離失所的窮人)由1997年的36.8%增加到了2002年的超過40%。38%的家庭沒有堅固的容身之所。能獲得安全飲用水的家庭從1999年的81.4%減少到了2002年的80%。21%的家庭和44%的低收入家庭用不起電。

財富集中控制在少數富人手中

有調查顯示,菲律賓政府官員大多腰纏萬貫;若以資產市價來計算,菲律賓37名軍方將領亦個個都是千萬富翁。該國的阿雅拉斯家族控制著所有上市企業總資產的18%。此外,該國的10大最有權勢的家族控制著上市企業總資產的56.2%。菲律賓超過50%的GDP控制在該國15大家族手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僅僅2.8%的上市企業資產由15大家族擁有。

以上事實綜合反映了菲律賓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現實,並深入解釋了該國過去20年來的動盪政局。自1986年第一次所謂的人民力量革命推翻了馬科斯政權後,絕大部分菲律賓窮人的希望一再破滅。無論是已故反對黨領導人阿基諾的夫人還是將阿基諾推上臺隨後自己上臺的拉莫斯都沒有執行他們許諾的土地改革措施。菲律賓的土地改革根本就是一種假象。一直把土地改革掛在嘴邊的阿基諾擁有的巨大莊園首先就該是被充公的物件。大部分菲律賓議員都是富有的地主,他們的精英家族控制著全國相當比例的財富。沒有經濟後臺撐腰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從政。

當菲律賓窮人以為他們已經選舉了一位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總統,此人立即就會被這些精英家族推翻,或者因教會各種真實或莫須有的腐敗指控而下臺。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大選的現任總統阿羅約實際上是封建權力的俘虜,她在推行基本的社會和經濟改革時將和阿基諾一樣舉步維艱。

菲律賓人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而樂觀能幹的民族。大部分逃離該國半封建統治並定居國外者都獲得了致富的機會。但他們當然不能全部移民或成為海外工人。最終,他們必須找到一種政治方式,以根除那個使他們的國家成為人間地獄的封建壓迫制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