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論證中國政府擺脫金融危機唯一希望

近日記者觀察到有關大陸經濟的四大動向,第一是大陸股市崩盤,投資者以「遠離毒品,遠離股市」來自警;第二是物價全國範圍飛漲,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呈逐年走低之勢。第三是居民銀行儲蓄增幅連續4個月回落,危及國內部分銀行正常營運。銀行為生存紛紛上演「吸儲大戰」。與此同時的第四個動向是大陸銀行紛紛向外國金融機構推銷壞帳,眾多大陸公司競相上市華爾街。眾所周知大陸銀行系統爛帳數量驚人,經政府多次注入資金沖掉壞帳,是在帳面上做功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如何向海外推銷壞帳?這些推銷理由成立嗎?我們為此專訪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

  何清漣:中國金融系統經營狀況不善的主要標誌有兩條,一是壞帳比率,二是自有資本充足率。從前年開始,中國銀行業一直向外發布各種利好消息,宣布通過銀行上市、政府注資、壞賬剝離等手段,銀行業改革即將大功告成的消息。

  按照官方的說法,中國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率一直在下降,2002年第一季度,戴相龍多次指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比例為25.37%。今年6月底,中國銀監會公布,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低於20%。但這一說法甚至沒有得到本國研究者的認同,不少研究者指出,22.9%這個數據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比率沒有包括已經轉移到4大資產管理公司的15,688億不良資產,如果加上這一塊,估計不良貸款率就需修正為35%;二是中國國有銀行對貸款仍沿用「一逾(逾期貸款)二呆(呆賬)」的辦法,而非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辦法,這也使得名義上的不良資產比率較低。
  
  至於國際金融界關於中國銀行的壞帳比率更是眾說紛紜,比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要高許多。國際債信權威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於2003年11月26日發表了讓中國政府大為不快的評級報告,該報告全名為「中國金融服務業展望2004」報告。這個報告對中國政府頒布的利好消息給予了致命打擊,第一,中國主要銀行,包括被中國政府視為王牌的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12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狀況全為投機級,即BBB-以下;第二,標準普爾估計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比例大概在44%∼45%。這與目前國內官方當時發布的22.9%相去甚遠。

  中國金融狀況一直不被看好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自有資產佔總資產比率遠遠低於國際標準。用以規範國際金融業的《巴塞爾協議》規定:各國銀行自有資產的比率不得低於銀行總資產的8%,如低於此數,則應該視為銀行破產。而中國銀行的自有資本率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於下降狀態,至1995年,中國各大銀行自有資產已經下降至總資產比率的3%。此後中國政府雖然努力用國家注資的方式幫助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改善資本充足率,但由於積弊甚深,新的不良貸款還在不斷增加,這一努力未見成效。據此,國際金融業的一些專家早在若干年前就指出:如果撇開中國銀行業是國有銀行這一點,僅從技術上來看,中國的銀行業已經破產。

  近幾年,中國政府一直想趕在「入世」以前整頓金融,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是充足自有資本率。從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曾三次由中國政府向中國、工商、建設、農業四大國有銀行大規模注資。第一次是1998年向這四大國有銀行注入了330億美元,以改善銀行資本充足率;第二次是1999年又從四大銀行的賬目上剝離了1,690億美元的不良貸款,轉給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第三次則是2003年繼續向四大國有銀行注入資本,規模據稱達400億美元左右。

  但是中國的銀行由於內部腐敗、監管不力以及浪費等體制性弊端積重難返,上述改革並未帶來大的轉機,不良資產繼續增加。1999年的銀行不良資產為2萬多億,這年由政府注資「剝離」掉1.4萬億不良資產,但至2002年,四大國有銀行體系內又新增1.7萬億不良資產,意味著每年新增不良貸款為5,000 ━ 6,000億。政府注入的巨額資本等於將水澆在沙灘上。中國政府使用的這些注入資金是中國民眾的銀行儲蓄,也就是說是中國百姓掏錢填了四大國有銀行一年不良貸款的窟窿。這些不良貸款的出現,完全是銀行系統腐敗,大量違規放貸引致。

  今年對「經濟過熱」實施所謂「宏觀調控」,其實就是對幾個過度投資行業的降溫。據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調查,截至2月末,電解鋁、鋼鐵、水泥三大行業投資項目中,42%的資金來自銀行貸款。這三大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均在45%以上。鋼鐵等三大行業與中國國有銀行之間的這種借貸關係,預示著這輪宏觀調控,必將導致銀行形成新的壞帳。

  對於四大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不佳,且已經喪失了依賴自身積累補充資本金的可能性這一點,國內專業人士其實早有共識,因此中國國有銀行系統補充資本金只能依賴外部注資。如前所述,政府已經數次注資但無效果。另一條途徑是通過國內股市補充資本金,但一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容量太小,二來中國股市已經被過度投機折騰得一路走熊,沒有多大潛力。所以只剩下一條唯一途徑,即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注資,這已經成了中國政府擺脫金融危機唯一的希望所在。

  目前中國政府傾盡全力爭取所謂「市場經濟地位」,說穿了,也就是希望通過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後,中國政府能夠為四大銀行的信用「背書」,達到在華爾街上市並向外轉嫁金融風險的目的。中國銀行系統將在今年10月前完成股份制改造,並尋求多達6個「戰略投資者」。中國政府還表示,將再次動用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這兩家國有銀行分別注入250億美元的資金,減少壞帳比率,讓這兩家銀行在海外上市時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至於是否能在海外上市,取決於與中國政府合作的外商的努力成功度。據中國政府公布的消息,似乎歐洲有幾家銀行正在積極合作。


大紀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