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週」能給我們帶來黃金嗎?
一年兩度的「黃金周」又結束了。一個是「五一」黃金週,一個是「十一」黃金週。為什麼把這兩個周叫「黃金週」呢?是因為,這兩個周是人們度假旅遊時節,一些人認為,旅遊能促使人們消費,高消費能拉動經濟增長,給社會帶來「黃金」,所以這些人稱其為「黃金週」。無可否認,旅遊確實是人們的消費行為,而且是一種高消費。但是,這種消費能不能拉動經濟增長,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黃金」呢?人們旅遊是高消費行為,既然是消費行為所以它能促進貨幣流通和回籠。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的利潤率是受資本的週轉速度影響的,貨幣流通越快其利潤率就會越高。為什麼呢?因為「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商人資本的相對量,是和它的週轉速度成反比的,因此,也是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活力成反比的。」(見《資本論》第三卷第320頁),也就是說,如果商業資本週轉越快,社會總資本中商業資本的數量就越少,從而可以相對增加產業資本的數量,從而擴大社會生產,提高利潤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是能夠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黃金」的。
但是,商業利潤,以及這種旅遊帶來的「黃金」,是產業工人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消費出來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單單交換,更不用說單單消費,是不產生社會利潤的,單單旅遊是產生不了「黃金」的,因為交換是等價交換因此是不產生剩餘價值或利潤的。商業利潤,包括旅遊業的「黃金」,是平均利潤,是對生產行業的利潤或剩餘價值的平均。利潤或剩餘價值都是來自於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也就是說,第三產業的利潤只不過是對第一、二產業的利潤的平均。離開生產的行業,商業、旅遊業是不創造利潤的。離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不會產生利潤。
問題是,目前我國情況下的這種「黃金週」能不能為國家和社會帶來「黃金」呢?目前我國的情況是,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落後,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挺進第三產業,而且提出不切合實際的「黃金週」,能不能促進第一產業的改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呢?能不能「促進」,這就要看我們第三產業政策能不能保證,一方面第三產業不擠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資本,另一方面第三產業不過多的獲得超額利潤,以利於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否則的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無發展資金、無利潤可言,旅遊業哪來的「黃金」?
近幾年,我們國家的經濟改革一直有一種經濟學上的誤導,這就是高消費能不能「拉動」或「帶動」經濟增長的問題。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係是這樣的: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產。但是這種辯證關係我們能不能反過來來理解:消費決定生產,生產促進消費?如果也能這樣理解的話,這種理解與其說這是辯證思維,倒不如說是混賬邏輯。「高消費能『拉動』或『帶動』經濟增長」就是一種混賬邏輯。
還有,教育高消費能「帶動」經濟增長;旅遊大消費能「拉動」相關產業;等,這些都是這種混賬邏輯的變種。教育高消費不僅因為擠佔社會生產資本和打壓社會購買力而嚴重影響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而且也使得教育事業本身違反教育規律,使得教育結構處於畸形,從而嚴重影響教育的正常發展。這是混賬邏輯的必然結果。更可怕的是,這種混賬邏輯還在佔據著我們的學術思想輿論陣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