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將有被撕裂的危險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能與市場發展之間的錯位正日益突顯,如果進一步加劇的話,將有撕裂整個證券市場的危險。

據經濟雜誌報導,前不久,中國證監會擴編增加了50餘人。今年國慶節,證監會的辦公地址從金融街16號遷至富凱大廈,新舊兩址兩者只有一街之隔,新的辦公大樓更加醒目和氣派。

而此時,中國的證券市場跌宕起伏,問題迭出,成為上至總理,下至平民百姓關注的焦點,證監會在所難免的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鐵娘子史美倫黯然下課,證監會的尚福林主席雖然繼續保持著以往的低調作風,但關於尚主席離職的傳言已經滿天飛,媒體甚至把他的繼任者描述得有板有眼。不過誰都知道,證監會主席的位置不好坐,特別是在目前這種市況下,相信沒有誰願意把這個"燙手山芋"接過去。

一些業內人士和學者的矛頭直指證監會,在前不久天則經濟研究所舉辦的資本市場秋季交鋒會上,批評證監會權力過大、吹偏哨的聲音不斷,有人甚至提出證監會的存在是否有必要。因為許多市場都沒有監管機構,但運行的也十分正常,例如菜市場。

在北京的一些胡同裡有自發的早市,一大早,小販們擺攤設點,秩序井然。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家居用品的,賣雜貨的,各佔一個區域。市場中響徹著買主和賣主的討價還價聲,小販的吆喝聲,嘈雜但有序。過了上午上班的鐘點,小販們自覺收攤回家,沒有警察和工商局的驅趕和收繳,但市場的開市和收市每天如是,像鐘擺一樣規律。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否能像菜市場,完全由市場調控?這是極端的說法,即使在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西方發達國家,證券監管機構也是不可少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和西方的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能確實有很大的區別,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能與市場的發展之間的錯位正日益突顯,如果進一步加劇的話,將有撕裂整個證券市場的危險。

國民遭遇非國民待遇

中石化在香港上市的發行價為1.61港幣,在內地A股的發行價為4.22元人民幣。同一家公司在兩個交易所的發行價竟然相差近三倍。有什麼理由讓內地投資者承擔高得多的成本?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質問,"為什麼證監會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北京大學的一次論壇上,一經濟學者諷刺在坐的證監會官員說:"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否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曾擔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的高西慶對此的解釋是:當時中石化在香港發行的時候,也想把價格定得高點,但再高一分錢,就發不出去了。

事實上,這是兩地發行模式的差異所導致的。在美國、香港等地的證券市場,股票發行是證券交易所的事情,和證券監管機構沒有關係。發行價是由參與市場的各個主體,如上市公司、券商、投資者共同談判協商後產生的。但在中國,發行帶著強烈的行政色彩,證監會控制著從審核、過會到發行的各個環節。

這其實也就把證監會推到了前臺,既然股票發行是由證監會把關的,上市公司出了問題,投資者不找證監會找誰?

那麼是否能夠效仿國外發行模式,把股票發行交給證券交易所?眾所周知,發行部門是證監會的"肥差",現時讓證監會主動放棄發行這塊"肥肉"似乎不太可能。

"把發行審核全部交給交易所絕對不可能,這個問題其實兩年前就討論過。但現在證監會的權力正在縮小,只管到過會,過會後的發行由交易所來管。"證監會發行審核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發行制度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變化最頻繁和變化最大的一個制度。從額度制到核准制,再到保薦制,總的來說市場參與的力量在逐漸的增強,政府的權力在逐漸的減弱。這是個好的發展方向。雖然保薦制實行不久,就有了"江蘇瓊花"事件,但任何制度都不會讓違規絕跡。

這個發展方向也意味著政府的權力尋租的機會慢慢減少。雖然證監會這次擴編,應聘者眾多,但從證監會跳槽出去的人也不在少數。一些人進入上市公司,一些人進入券商,當券商問題頻出的時候,又轉向基金公司。

但證監會伸向市場的手依然是強有力的,比如當前炒得火熱的"寶鋼增發",何時增發,以什麼價格增發,本不應該由證監會說了算,但事實是,證監會出面對"暫停寶鋼增發"進行闢謠。按照以往的思維慣性,證監會將出臺相關的合規資金入市的政策,以填補寶鋼增發500億元的融資和市場資金缺口,避免市場的大幅振蕩。

"按照我們一貫的思維方法,這種判斷是正確的。"北京頤合興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師張衛星說,"但這樣的思維的結果是政府又一次干預了市場。"張衛星是圈子裡的名人,他因成功預測"5.19"行情在投資者中聲名鵲起。

"貓鼠模式"到"共建模式"

鐵娘子史美倫的原則很簡單,就是"監管、監管、再監管",但最終是抱憾辭京。

她採取的是西方的監管模式,類似於證監會前幾年提出的"貓鼠模式"。雖然"貓鼠模式"不乏生動,但對於中國證監會的職能而言,難免偏頗和片面。

中國的證券市場從建立至今,優化配置資源並不是其主要功能。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建證券市場主要是分流銀行儲蓄,減緩通脹壓力的考慮。後來致力於為國有企業融資解困,據業內人士估計,按每年500億的融資額計算,這十幾年國有企業在這個市場圈錢將近一萬億元。

對於這樣一個先天就是融資性功能的證券市場,證監會也就先天性地服務於融資。如果說融資和監管是證監會的兩條腿,那證監會就是個天生的"跛子",融資的腿長,監管的腿短,現在史美倫竭力要讓證監會那條"跛腿"來做支撐,並且要奔跑起來,自然難免要摔倒。

尚福林提出的"共建模式"似乎更加尊重歷史和符合中國的國情,他強調證券市場發展是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和建設的。在現在這種市場狀況下,積極表現在要延長監管這條腿。

9月13日,溫家寶總理髮表"推進落實國九條"的講話後,股指四五天內上揚200多點。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救市的措施,而是一個治市的措施。隨後,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監管措施。現在最忙碌的是證監會機構監管部的工作人員了,雖然仍然坐在辦公室。

監管的關鍵是要執行。證監會法規處的工作人員認為,"如果沒有執行,我們制定再多的法規都是垃圾。"同時,監管的出發點應該合理。以以股抵債為例,各界的爭議很多。華生認為,"借了錢以後,如何還錢怎麼能由債務人來決定?位置顛倒了,出發點就不對。現在還要擴大試點。政策上是維護流通股股東權益,但實際的做法又是另外一套。這樣很難讓投資者有信心。"不僅外界的批評聲很多,事實上,在證監會內部部門之間也有不同的意見。

恢復"證券委"?

證券市場已經涉及到國民經濟的諸多環節,包括銀監會、保監會、國資委、中央銀行等各個環節方面。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證監會和其他機構的協調。比如分類表決問題,需要證監會和國資委的協調,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需要證監會和銀監會的協調,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的開通,需要證監會、銀監會和中央銀行的協調等。最近出臺的一些政策,表明證券監管部門、銀行監管部門、國資監管部門以及中央銀行之間的協調在加強。

但協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屁股決定腦袋",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各個機構都是平級單位,各管一攤,而且在這麼多機構中,證監會是個歷史最短的機構,它的班子成員的年齡也是最輕的。它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如其它機構高。這一點從兩會當中也可以看出,證券行業的人大代表只有一個,政協委員寥寥無幾,人數是非常少的。但銀行、國資委的代表則相對多很多。

由此有人提出,現在是否需要一個比證監會更高層次的人和機構,跳出證券市場和國有股權的範圍,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考慮問題,以便於協調證監會和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能否恢復證券委?"證券委是在證券市場籌建的時候設立的,因為當時需要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係。最早是朱基擔任證券委的主任,周正慶、周道炯、劉鴻儒擔任副主任,由副主任兼任證監會主席。在證監會成立運行一段時間後,證券委就撤銷了。

現在,證券市場的問題越來越多,涉及的面越來越廣,是否需要恢復證券委,站在國民經濟的大局來考慮問題。"這起碼是一種選擇",一位官員說。

還有另一種選擇,是加強聯席會議的作用。現在也有一個聯席會議,一年開幾次會,但它的作用應該發揮的更大一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