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這一美國經濟的「暖流」很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新「寒流」。
如果從為人民幣匯率升值減壓的角度來看,美元回流美國,將給疲軟的美元帶來一定的支撐,進而使得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升值,美國的這一政策可以說正中中國央行的下懷。
似乎兩相情願的背後卻不那麼簡單,這裡潛伏著一個對中國宏觀經濟前所未見的新挑戰。當然這個隱患並不是因為央行的政策造成的,但它很可能會在2005年,出乎人們意料地跳出來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
中美之間的資本流動,在過去十幾年中,它一直主要扮演著幫助中國擴大投資和消費增長的正面形象,今天,它的角色可能會發生逆轉。
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增長持續堅挺,主要得益於內外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市場化改革不斷逼迫微觀經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不斷增加的外商投資和外貿出口。尤其是後者更被很多地方政府看成是發展的捷徑。
儘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一些頗具憂患意識的學者警告,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過高對一個大國經濟是柄雙刃劍,因為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增長率不可能永遠向上,它在達到高峰後總會回落,大熱之後可能是寒冬。
這種警告是建立在一個常識上的,那就是,企業投資不是慈善事業,它的目的是賺取利潤,在不會降低企業在投資國競爭力的情況下,經營者會將利潤回報股東。就投資中國的製造業跨國公司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是它們的投資高峰,如今,它們中相當部分已經在中國贏得很難撼動的市場地位。
對於那些在中國已獲成功的美國跨國公司而言,現在是它們可以索取回報、衣錦還鄉的時候了。何況,美國表現了超乎尋常的慈父情懷,將回國所得稅率降低85%;而中國央行鼓勵美元離境的政策也將使它們回家的路更加順利。
平心而論,一個公司將投資利潤拿回家是天經地義的,但問題是,中國經濟對此準備好了嗎?如果中國真的出現外商投資和對外貿易增長率降低,甚至出現負增長,中國靠什麼來保持過去一貫的經濟高增長呢?
或許是必須逐步告別外資和外貿依賴的時候了,中國能夠做的主要有兩條,一是扭轉國內的低效的外延擴張式的投資模式,這要求建立更徹底的自我負責的市場主體,而不是越搞越大的國有企業;二是降低國家宏觀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開支佔GDP的比例。換言之,政府必須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革命」。
由此看來,小平同志所言的「自我革命」,並不是因為「以開放促改革」就可以逃避的,否則,最終結果很可能是被別人操控了命運。
在摩根大通估算未來一年全球會有4000億美元回流美國的同時,它的另一個預測是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將出現多年來首次逆差,逆差額為117億美元。或許,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第一財經日報)
- 關鍵字搜索:
- 40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