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Tsunami(海嘯)源自日語,意指「津波」或港口巨浪(harbor wave),海嘯與月球等行星體運動所造成的潮波(tidal waves)不同,海嘯可穿越數千公里遠的洋麵,高度很少超過三英尺,因此難以目測。
海嘯在深海中的時速可達五百英里,在二十四小時內即可穿越太平洋。海嘯抵達近岸淺水區時速度會降低,但在此同時,高度也會驟增至二十至三十英尺。海嘯未必會引發巨浪洪波,來襲前往往出現近岸海平面瞬間下降現象,類似突然大幅退潮,待岸邊弄潮客發現巨大水牆迎面而來時,通常為時已晚。
另一方面,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專家指出,海底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乃自然現象,之所以釀成如此重大災情,必須歸咎於自然生態遭到人為破壞。以本次受創最鉅的印尼和泰國為例,為招攬觀光客,兩國在其沿海地帶密集興建旅館或飯店,破壞原有生態,養蝦業者也為營生而大量砍伐具有保護作用的紅樹林,人們最終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此次印度洋海嘯之所以威力如此強大,系因地震造成長度約一千兩百公里的海床斷裂,亦即大量海水發生移置運動。海床斷裂在深海地區造成一公尺高的波浪,據信以每小時六百公里、相當於噴射機的高速向前行進。在進抵淺水區乃至陸地時,速度減緩但浪高衝至四公尺,宛如巨獸撲面而來。
二○○三年,澳洲科學家便建議建立印度洋海嘯警報系統,甚至在發生此次巨難的三週前,美國科學家還警告,印尼蘇門答臘外海可能在數年內發生大地震。儘管識者言之諄諄,不幸聽者藐藐。此外,各太平洋預警系統起初也嚴重低估地震威力,復因適逢假日,聯繫相關當局的資訊不足,以至於錯失寶貴先機預作防範。
海嘯發生時該如何反應?
置身屋內者在接獲海嘯警報後,首先必須知會家人親友盡速撤離。正在海灘或近海地區活動者,則必須在有感地震後即刻向高地轉進,遠離通往海洋的河川溪流。
置身高樓者應留在屋內較安全,若所在地為平房住屋或小型建物,則應盡速撤離。
總之,遠離所有低窪地區方為上策。正在船上從事水上活動者,由於置身開闊洋麵難以察覺波浪運動,在接獲警報時切勿返回港埠,因為海嘯會造成洋流迅速變化,對港埠安全構成不可預期的威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因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