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億元的騙稅「童話」是如何編造成的?
一個註冊資金只有50萬元,所有設備不過十幾臺縫紉機的小企業,半年內神奇地創下1480萬元的銷售額。2005年春節前夕,中國稅務、公安機關在一起代號「夏都專案」的行動中由此揭開了一個涉及全國11個省、211家企業、涉案金額28.42億元的騙稅大案2003年12月的一天,得知稅務機關即將來檢查,青海省西寧三蘭製衣公司劉廠長立即組織工人開始生產。「猛一看,很正常!有場房、有設備、有工人,跟正常的企業一樣。」青海省西寧市國稅稽查局局長屈?q說,「但從我們的直覺及這麼多年的稽查經驗判斷,這個企業一定有問題,可是,你拿不到證據。
第二次檢查時,工廠一如既往地正常,工人們有節奏地用腳踩著縫紉機的踏板,手裡來來回回地拉布,我看得都出神了:難道是我們自己出問題了?我在一個工人身後停下來,周圍的縫紉機仍在『嗒嗒嗒嗒』作響,我盯著機頭,突然感到蹊蹺:這臺忙著『縫衣』的機頭上居然沒有縫針!仔細一查,車間十幾臺縫紉機全沒有縫針!我們頓時明白,這些縫紉機一直在空轉!」
進一步調查後,稅務人員發現,這個號稱生產加工出口服裝的企業,車間裡竟沒有生產所用的原料,當然也沒有加工出來的服裝成品。「虛假生產、虛開發票嘛!目的就是想騙取出口退稅。」國稅總局「夏都專案」組辦案人員告訴記者。
出口退稅是中國1984年開始實行的一項旨在鼓勵企業出口的政策。簡單地說,如果出口商品徵稅稅率是17%,而退稅稅率是14%的話,那麼,一家公司出口了100元的貨物,就要先繳納17元稅;然後,再由國家返還你14元「退稅」。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出口騙稅最常用的方法,是偽造票據。首先是增值稅發票。因為這是拿到退稅款最重要的憑證──有了它,才能證明企業交過稅,企業才能領到退稅。」
按照三蘭公司「虛假生產」製造的「虛假稅額」,他們將騙走上百萬元的退稅款。這一情況立即引起國家稅務總局和公安部的注意。而當他們知道三蘭製衣公司劉廠長的真實名字「劉光用」──就是被公安部通緝了3年的、廣西第二大騙稅犯罪嫌疑人時,更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騙稅案。
2004年元旦,三蘭公司的主要涉案人員謝志坤、劉運裕、劉光用落網,據他們交代,「為達到騙稅目的,我們先向當地國稅局上繳6.8%的稅款,套取申報出口退稅的相關憑證後,交給進出口公司到他們所在地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最終,我們可以賺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所開金額(1480萬元)的6.8%,即115萬元。」
「夏都專案」組辦案人員說,「我們由此分析,整個出口退稅款是由作為生產企業的三蘭公司和外貿企業四六分,外貿企業得到的是大頭兒,三蘭公司所得的退稅款只佔退稅總額的40%。」那麼,三蘭的下家是誰?「按照稅票流向,我們發現,在西寧三蘭公司開出的稅票當中,有43份開給了具有進出口商品權的深圳鄂爾多斯實業有限公司。」深圳鄂爾多斯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註冊資金500萬的股份制公司,「經查證,在它代理業務的34家公司中,有32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騙取出口退稅的重大嫌疑」。
隨著「夏都專案」調查的深入,新的騙稅團夥不斷浮出水面,有虛開、騙稅嫌疑的企業迅速增加。與深圳的情況類似,案件的線索已經不侷限於本地,而是向全國更廣的範圍、更多的企業蔓延。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50起,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75名。
「這起案件跟以往騙稅案最大的不同在於犯罪的高度職業化。它的隱蔽性、欺騙性、複雜性都大大超過以前查處的案件。」國稅總局「夏都專案」組辦案人員說。
據瞭解,2000年,潮汕騙稅時期的騙稅手法主要是「三無」:無廠房、無設備、無員工。當時,國務院打擊騙稅犯罪行為的「807工作組」在潮陽、普寧兩市檢查時發現,1000多家企業中,72%屬於沒有任何生產能力,沒有廠房設備和人員,也沒有資金的虛假企業。這些企業有的註冊地是一塊荒地,有的是民宅,有的甚至「開」在了廁所。
經歷過潮汕騙稅鬥爭洗禮後的犯罪份子,在騙稅手法上做得更為隱蔽。「這次調查,我們發現以前的「三無」企業,現在都有了。犯罪份子開始製造虛假資金流向、虛假生產、虛假購銷合同。像西寧三蘭公司那樣的企業很多,都在製造『皇帝的新裝』,不細究根本查不出來。」
「整個調查過程中,最艱難的倒不是犯罪份子有多狡猾、多隱蔽,而是在於出口退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各種力量掣肘使我們無法展開調查。」國稅總局辦案人員說。
三聯生活週刊記者範無鹽
- 關鍵字搜索: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