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心香祭英魂:懷念夏完淳
夏完淳,這是一個極讓人緬懷的少年愛國作家。夏完淳之於明末文壇的意義,不僅在於給日益衰落的文壇帶來陽剛之氣,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身作則,用十七歲的青春熱血譜寫生命的華章。閱讀夏完淳的詩文,總感覺那股英雄氣,在字句中馳騁縱橫,或讓人潸然淚下,或讓人血脈噴張。夏完淳(1631-1647)出生於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他生而早慧,七八歲即能賦詩,十一二歲「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夏完淳的早慧得益於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賢母慈,重視教育。
明亡後,十四歲的夏完淳「揭竿報國,束髮從軍」,與他的父親夏允彞、老師陳子龍等參加了抗清活動。從此,這顆熱血沸騰的心投入了國難家仇的艱難奮戰中。
1645年8月,夏完淳隨其父夏允彞聯絡水師起義,兵敗後夏允彞自沉而亡。這對時年十四歲的夏完淳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他痛定思痛,繼承父親的遺志。次年又隨老師陳子龍重聚太湖義軍,圖謀起事。因事泄,陳子龍被捕,後中途投水而死,夏完淳則得逃脫。之後,夏完淳投身到抗清志士吳易軍中參謀軍事。後吳易兵敗被殺,夏完淳隻身流亡於江、漢之間,繼續聯絡抗清志士進行抗清活動。
1647年,夏完淳潛回松江,擬振羽翼而有所作為,「誰知一舉入羅戈」(《細林夜哭》),剛剛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即因消息泄露被捕。隨後,夏完淳被解往南京,囚於獄中。因拒絕清政府的誘降,夏完淳這顆高貴的頭顱終於血祭曾為之苦苦奮戰的反清事業。
夏完淳的詩文風格,跟時代背景有著密切聯繫。明亡前,他有小部分作品受擬古主義的影響。明亡後,由於亡國奴意識的強烈刺激,他的詩文一洗以往單薄的模擬面貌,展現出慷慨悲壯、淒楚激昂的獨特風格。
夏完淳的老師陳子龍曾與夏允彞等人結「幾社」,與當時的「復社」相呼應。陳子龍飽讀詩書,著述頗豐,是「雲間詩派」的首領,這些,對夏完淳文學才賦的培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夏完淳的《大哀賦》作於松江起義失敗、父親夏允彞自沉後。他痛定思痛,抨擊明末弊政,追述明亡過程,抒發「既有志於免冑,豈無心於喪元」的抗清救國抱負,慷慨悲歌,淒楚激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抗清烈士們,夏完淳是敬仰有加,如《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一詩,「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憑弔故國,悼念死者,又抒發了少年英雄「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的樂觀戰鬥精神。老師陳子龍英勇就義後,夏完淳飽含悲痛寫下了《細林夜哭》,詩中回憶往昔「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的師友情誼,發出「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筑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的化悲痛為力量的戰鬥精神。全詩聲淚俱下、哀感動人又慷慨激昂。為國捐軀,在夏完淳的眼中已升華為對親人、師友、故鄉的深摯之愛的最好表達。
夏完淳英勇就義前,被囚南京獄中,寫下了《獄中上母書》和《遺夫人書》兩封催人淚下的家書。《獄中上母書》中,夏完淳回顧了「慈君推干就濕,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自己卻「菽水之養無一日」「致慈君托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的內疚之情,抒發了對未能報答雙親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對家事的諄諄囑託。信中夏完淳還不忘「中興再造」,「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國難家仇的遺恨,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浸滿紙背,全信既血淚交縈又浩氣迴盪。《遺夫人書》中,夏完淳盛讚妻子「賢淑和孝,千古所難」,又抒發自己「肝腸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的酸悲,英雄氣壯與兒女情長交織在一起,催人淚下。我常想,面對 「出師未捷身先死」(陸游詩)的遺恨,這個少年人該要輾轉反側多少個夜晚啊!其中的肝腸寸斷,又有誰人能與之分擔呢!
每每讀及夏完淳的詩文,被那個時代的宏大場面所震撼、吸引的同時,又不禁想到今天的少年人。十七歲,對今天的少年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是銅鈴般的笑聲、如花的笑靨?還是漂亮的山地車、明亮的教室、噴香的麥當勞?當十七歲的夏完淳吟出「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別雲間》)時,誰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壯與豪邁?誰能體會出十七歲與歷盡滄桑竟有著對等的含義?
夏完淳的詩文成就與他的年紀是不相稱的,讀他的詩文,絲毫感覺不出是出自一個十多歲的少年人之手。這種不相稱折射出的是一種國破家亡、哀鴻遍野、百姓受盡苦難的亂世景象。夏完淳已實現了他「廟食千秋」的願望了,其高貴的靈魂將永懸歷史的星空,可作為十七歲的少年人,漂亮的山地車、噴香的麥當勞不也是他們的夢想嗎?
- 關鍵字搜索:
-
一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