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十六)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繪畫藝術清代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的發展,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從明末至康熙年間,文人山水畫興盛,有被稱為「正統派」的「四王」畫派,特別受到皇帝和上層社會的欣賞。他們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以摹古為主旨,講究筆墨形式。他們在筆墨、構圖、氣韻、意境等方面,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他們的缺陷在於忽視師法自然,迴避現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而「清初四僧」的弘仁、髡殘、石濤、朱耷,強調抒寫主觀情感,個性鮮明,藝術上也不拘一格,獨特新穎。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鬱之氣,寄託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
此外,徽州地區有以漸江、查士標為代表的新安畫派,南京地區有以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家」, 揚州地區,以袁江、袁耀為代表的「袁氏畫派」,專畫亭臺樓閣等,形成極富地域特色的畫風。
清初還有一批未成畫派卻各擅一科的畫家。如擅長人物和肖像的禹之鼎、王樹谷、謝彬、上官周等人;專擅龍、馬的周璕和張穆;畫山水負有時名的吳偉業、傅山、普荷、法若真、黃向堅等人。
中期為康、雍、干年間,是清代社會安定繁榮時期,繪畫上也呈現隆興景象,北京、揚州成為繪畫兩大中心。京城的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容、形式都比較豐富多采。宮內除了設立如意館等機構以安置御用畫家外,還用入值「南書房」的形式,以吸收學士、朝官身份的畫家。宮廷繪畫的內容主要有:描繪帝后、大臣、少數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帝后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花鳥畫等。最負盛名的人物畫家有焦秉貞、冷枚、金廷標、丁觀鵬、姚文瀚等。山水畫家有唐岱、徐揚、張宗蒼、方琮等。花鳥畫家有蔣廷錫、鄒一桂等。還有一批供奉內廷的外國畫家,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他們帶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法,創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畫風,還培養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宮廷繪畫自嘉慶以後,日趨衰微,已無可以稱道的畫家。
在商業經濟發達的揚州地區,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崇尚水墨寫意畫法,追求狂放怪異格調,擅畫「四君子」題材和花鳥畫。「八怪」並不限於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此外,形成地方畫派的有鎮江地區的張崟、顧鶴慶,創「丹徒派」或「東江畫派」。以新技法創派的有高其佩所立的「指頭畫派」,以手指代筆,簡率粗放,別具一體。宗此法者有如朱論翰、李世倬、甘士調、傅雯等。各擅一技的畫家,有善繪肖像的丁皋;精於花鳥的瀋銓,張賜寧、張問陶、方薰;專攻蘭竹的的諸升;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子琛。
後期自道光至光緒,畫壇以新興的商業城市上海和廣州最為活躍,上海地區湧現出趙之謙、虛谷、任熊、任頤、吳昌碩等名家,形成所謂「海派」。這些畫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有重大發展,他們繼承了前人傳統,並將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融於繪畫,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郁的墨氣、鮮艷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形象,兼之詩書畫的有機結合,為文人畫開拓了新的天地。
廣州以居巢、居廉發韌,近代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繼之,逐漸形成「嶺南派」。他們汲取素描、水彩畫法所形成的中西結合畫風,為中國畫的新發展作出了有益嘗試。
此外,堪稱自成一派的畫家,有改琦和費丹旭,在仕女畫領域各創「改派」和「費派」;承「四王」派系的湯貽汾和戴熙;廣東地區擅長人物畫的蘇六朋和蘇長春,並稱「二蘇「;善工筆花鳥的居巢和居廉,並稱「二居」。另有以山水畫擅名的錢杜、胡遠、吳谷祥、吳慶雲,各具特色。
在民間繪畫方面,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發達,尤其在工商業經濟繁榮的小城鎮比較活躍。民間畫工還組織了各種行會。主要有壁畫、版畫、年畫等畫種。民間畫像較明代有所提高,在寫實技法、表現形式等方面均有進一步發展。存世作品也相當多。版畫創作在康、乾時期曾興盛一時,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畫,出現了許多宏帙鉅制,多由著名畫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貞的《耕織圖》、郎世寧等外國畫家繪製的《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戰圖》等。民間版畫也很繁榮,由名畫家繪圖的木刻畫像、畫譜,計有數十種之多,著名的有劉源《凌煙閣功臣圖像》、上官周《晚笑堂畫傳》、王概《芥子園畫傳》、任熊《劍俠傳》、《於越先賢像傳》、《高士傳》和《列仙酒牌》等。同時,在小說、戲曲等書籍的木刻插圖中也有不少精品。
清代木版年畫最為興隆,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製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並形成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綿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屬於楊柳青年畫系統,注重原色,對比鮮明,風格淳樸,更適合廣大農村需要。江蘇蘇州桃花塢是南方年畫中心,產生於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繪傳統的喜慶吉祥題材的同時,還表現繁華的都市風貌。風格既有仿古的傳統面貌,也有講究透視、明暗的仿西洋畫法。四川綿竹年畫,始創於明末清初,盛行於光緒(1870∼1908)年間,造型質樸、色彩艷麗。廣東佛山年畫始於明永樂(1404∼1424)年間,盛於清乾隆至抗日戰爭期間,多繪門畫,銷行於華南、南洋等地。
在繪畫論著方面,清代繪畫史論著述的數量,超過以往的任何朝代,有數百種之多,,具有重要價值的也不下20∼30種。談論畫理、畫法的理論著作,多論述元代以來的文人畫,並側重於山水畫,探討其歷史發展及藝術特點。專論畫法的許多著作,往往圖文並茂,以圖譜形式出現。代表論著有方薰的《山靜居論畫》、笪重光的《畫筌》、瀋宗騫的《芥舟學畫編》、秦祖永的《桐陰論畫》等。
清代關於畫史要籍,體例多樣,既有通史、斷代史,也有專史、地方史;既有按時代排列的畫家傳記,也有按姓氏序列、類似人名辭典的畫家傳。斷代畫史方面,為明代畫家作傳的有姜紹書《無聲詩史》、徐沁《明畫錄》等。專為清代畫家作傳的有張庚《國朝畫征錄》,收錄清初至乾隆中葉畫家 450餘人;馮金伯《國朝畫識》和《墨香居畫識》,收錄清初至嘉慶時畫家1800餘人;蔣寶齡《墨林今話》,接《墨香居畫識》收錄干、嘉、道、咸四朝畫家1286人;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又續《墨林今話》收錄咸、同、光三朝畫家330多人,為清代斷代史的終篇。
清代許多繪畫論著與書法論著合一,同時還出現了綜合性的叢輯,《佩文齋書畫譜》是最重要的宏篇巨著,共100卷,引用書籍1844種,資料完備,體例精密,為書畫史論集大成之作。
清代的書畫流傳、收藏、鑑定等情況,較明代有更多資料可稽查,情況也更明晰。清皇室內府收藏十分豐富,在干、嘉時達到鼎盛,超過任何朝代,藏品經鑑定、品評,還編纂成著錄書,全面完備,至晚清,內府收藏有所散失。私人收藏以明末清初時比較活躍,大批明內府散出的書畫,為梁清標、高士奇、安岐等著名鑒藏家購進,但至乾隆朝又大部分被收入內府。書畫著錄書甚多,體例亦更完備,還出現了集大成的叢書,如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即採錄了歷代的著錄書,彙編成一部巨著。
- 關鍵字搜索:
-
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