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驕傲--------長城之嘉峪關
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麓,因山兩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征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筑城設關,以後經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比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佔地250O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O余平方米,比原來的大十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瓮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O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筑有瓮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上筑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瓮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已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通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邊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明正德元年(15O6),吐魯番首領滿速兒,誘引哈密忠順王放棄明朝投往吐魯番,接著滿速兒就派兵佔據了哈密。後來滿速兒歸還哈密,甘肅巡撫李昆卻怕他有變,把滿速兒的使臣作為人質留在甘州(今甘肅張掖)。滿速兒大怒,又派兵取了哈密併進佔沙州(今甘肅敦煌),自率萬騎進攻嘉峪關。李昆派游擊芮寧與參將蔣存禮前去抵禦。芮寧率七百人首先在沙子壩與滿速兒相遇,被圍困。蔣存禮軍受到阻擊不能前去支援,芮寧全軍覆沒。吐魯番軍便攻下嘉峪關,進至肅州(今甘肅酒泉)城下。兵備副使陳九疇乘夜間率兵出城,襲擊滿速兒的營地。滿速兒戰敗,逃往瓜州,又被副總兵鄭廉截擊,最後逃回吐魯番。
正德十一年(1516),吐魯番兵又侵入嘉峪關,圍攻肅州,犯甘州,大掠而去。嘉靖三年(1524)再侵入嘉峪關,圍肅州,不久被擊敗,請降,且以哈密來歸。明朝廷卻「以哈密既殘破,且去邊遠,疲中國以存外夷非計也」,放棄了哈密。
後來,吐魯番兵又屢次來攻嘉峪關,都被明軍擊敗。滿速兒乃歸還哈密,與明通好如故。
嘉峪關矗立於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荒漠地區最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恆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現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瓮城門展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築工程的光輝點。
嘉峪關周圍還有古代文化遺址多處,著名的有黑山石刻畫像和魏晉壁畫墓。黑山石刻畫像在關西北的一處峽谷裡,畫像石刻散佈懸崖陡壁上共三十餘處,綿延一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糙,人物粗獷有力,風格獨特。圖畫內容大體分操練、騎射、狩獵、舞蹈以及飛禽走獸魚蟲等。可能是羌族、大月氏與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遺存,對研究甘肅地區古代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魏晉壁畫墓在關東北20公里外的嘉峪關市新城戈壁灘上。那裡是古墓群。圖畫取材都為現實生活,有農桑、畜牧、狩獵、林園、宴會、伎樂、博奕、牛馬、衣帛器皿等。耕地使用二牛抬桿,耙和糖,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生產資料。畫以赭石和紅色為主,色彩熱烈明快,對研究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和文化、思想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壁畫構圖嚴謹,層次分明,技法嫻熟,敷彩鮮麗,對於研究甘肅石窟壁畫藝術的淵源提供了借鑒資料。
- 關鍵字搜索:
-
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