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英語難說之謎:中國人大腦與老外確實不同
許多中國人學了多年英語,考試分數很高,卻一句英語都說不利索,人謂「啞巴英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教育部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科研成果揭開謎底:中國人的大腦語言區與西方人不同。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據研究,人腦語言功能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現語言閱讀障礙,一般都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出了問題;而使用中文這種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語言閱讀障礙,那他一定是位於大腦前部的布魯卡語言功能區出了問題。
布魯卡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記憶主要靠「運動」。而威爾尼克區靠近聽力區,記憶主要靠聽說。研究發現,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想學好中文就要多看、多寫、多說,總之要靠「運動」來記憶;而學習英文則應注重營造一個語音環境,注重多做聽、說的練習,因為英文的那一個語言功能區更靠近聽力區。
這一發現可說是點破玄機。中國人從小學習中文,令到他的大腦的布魯卡語言區非常發達,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功能相對極弱,這樣,當我們接受外語時,阻力非常大。少兒學外語為什麼比成人快?就因為兒童的布魯卡語言區還並不發達,它有異於成人的大腦結構。
所以,兒童學外語,四至十二歲是最佳時期。超過這個時期,母語保護系統的阻力就會加大,所以應該在「布魯卡區」發育成熟前學習英語。
北京科技報
- 關鍵字搜索:
-
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