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富 老百姓到底能掙多少錢?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富。但普通美國人到底掙多少?對這個問題,即使在美國住了十年也沒什麼概念。美國人注重個人隱私,特別是在財產方面,對自己的收入避而不談,對別人的也不問。在媒體上曝光的,多是些社會名流,幾百萬乃至上億雖不是新鮮事,不過卻沒有代表性。

美國是一個習慣數字化的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統計數據,收入這樣的數據也是如此。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8620美元,在全國1.43億納稅人口中,中等收入接近45000美元。但這樣的數字還是過於抽象。

家庭規模不一,即使以2.6人/家庭的平均數計算,家境還是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家庭每年得花上萬美元供孩子上大學,有些則沒有這個負擔。那麼中等家庭的日子到底怎樣,還是難以體會。

另外,富與窮在美國還是個挺主觀的問題,感覺上的事情就愈發沒準了。但是,美國人覺得自己貧富與否,對政治卻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大部分美國人覺得自己窮,生活艱難,在任總統的位置多半不保。如果大家覺得日子蒸蒸日上,在任總統連任的機率則會大大增強。今年的問題似乎有點麻煩。經濟學家的數學模型說,目前經濟復甦強勁,布希似乎沒理由落選。但一系列民調表明,老百姓的自我感覺和經濟數據並不一致。GDP在漲,企業利潤在提高,老百姓卻覺得日子不好過。美國人的富與窮,成了典型的半杯子空還是半杯子滿的問題。能否找對感覺,只能看政治家的本事了。

年初一本名為《低工資的美國》的書多少為我們瞭解一般美國人的收入提供了一些線索。該書認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現在掙的工資難以養家了。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一般美國家庭只需要男人在外工作就能維持不錯的生活。於是,就有了「家庭工資」的說法,也就是足以養活一個家庭的工資,這也是多年來美國勞工階層的理想工資標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當前美國可以說出現了普遍的家庭財政危機。

2001年,1億個有全職工作的美國人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低於3.5萬美元,只有32.8%的人能夠掙到4.5萬以上,能夠掙到6.5萬的,不過其中的 15.7%。美國生活費用甚貴,即使6.5萬美元養活一個有孩子的家庭也並不太寬裕。可見,絕大部分美國人掙的工資,養家很勉強。

當然,如今許多美國婦女也走出家門工作,一個人的收入早已不能代表一個家庭了。但是,即使把婦女的工資算進去也不樂觀。目前1/3的美國家庭還是一個人工作。不過,這樣的家庭中,掙錢的人往往收入甚高,配偶根本不需要工作。而另外2/3的家庭中,則常常有兩三個人在外面掙錢。但他們的收入常常低得可憐。比如,在大部分外出工作的妻子中,有固定全職工作的不到一半。一般而言,即使達到中等水平,她們收入也只有1.8萬美元。在一個典型「雙職工」家庭中,妻子的收入一般佔家庭總收入的36.1%,按這個比例,大部分這樣的家庭收入不會超過5萬。

如果父母掙的錢無法養家,那麼孩子只得出門打工。老實說,未成年人打工主要並非因為窮困。美國人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許多富家子弟也常常會出去打工,這是社會對孩子提供的一種必要的教育。

美國社會的許多頭面人物,小時候都打工。但是,因為窮不得不打工的也大有人在。而且,為了掙錢,這些孩子常因為打工過度,做不完作業,甚至因缺乏睡眠而上課打瞌睡。據統計,從1980年到2002年,美國青少年打工增加了63.2%。這麼高的增長率,顯然不是因為進行社會教育的緣故,而是純粹的經濟童工的增加。孩子打工拿童工的工資,給老闆省了大錢。但孩子那幾個小時工的收入,則很難補貼家用。大不了是少向父母要錢而已。

這些還是完整家庭的情況。近幾十年美國離婚率增高,結婚率降低,單身「家庭」和破碎家庭甚多,這些人的日子就更不容易。2001年,4500萬美國的未婚職工中,中等收入水平約為1.7萬美元。單親母親的中等收入水平稍高,為1.8萬美元略多。單親母親中有3/4是在失去福利後才被迫出去工作的。可想而知,出去工作就很難顧上孩子的教育。掙來的錢差不多夠繳房租了,但孩子卻常常因為沒人管而學壞。目前22.4%的美國孩子就是這麼長大的,長大後最可能的 「前途」之一,就是進監獄。

為什麼美國老百姓掙這麼少?另一本叫《縮水的美國》的書提供了部分答案。美國技術水平日新月異,企業越來越富有效率,在國內裁員也越來越狠。從1980年至2002年,美國人口增長了23.9%,就業人口增加了37.4%。表面上看,工作職位比人口增長得快。但是,這個樂觀的數字背後隱藏著幾個事實。首先,幾百萬過去不工作的婦女現在出來工作了,青少年打工的比率也急劇增高了。更重要的是,一些高薪、全職的職位被大量低薪、不固定的職位所替代。例如,從 1981年到2003年,通用汽車的僱員從746000人減少到350000人,少了一半還多;施樂的僱員從120500人落到67100人;杜邦的僱員從135000人降到79000人。在比照同時期23.9%的人口增長率,這些大企業職位數量的下降就顯得更突兀了。

增加的工作是什麼呢?是最底層的低薪工作。從1981年到2003年,沃爾瑪的僱員從2.7萬人膨脹到130萬人。麥當勞則新創造了296000個工作。但這些職位幾乎都是售貨員的工作,許多是臨時性的。即使是全職的,這樣的工作的報酬也只相當於前述大企業固定工作薪水的1/3.那麼,錢到哪裡去了?當然是流進富人的腰包。1980年,5%最富的美國家庭的收入相當於國民收入的14.6%。到2001年,這個階層的收入則更佔到國民收入的21%。同時,最底層的20%的家庭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則下降了20.8%。

不能否認,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富國。特別是經過1990年代的經濟增長,國力大增。但是美國老百姓的受益卻十分有限,頗有國家越富,自己手頭越緊的感覺。美國的大公司,CEO的收入是公司職員的530多倍。這一差距在日本不過10倍而已。於是,美國經濟一有麻煩,馬上就是街道蕭條,治安敗壞。而日本雖然經歷了十幾年的「平成不景氣」,街上還是熱熱鬧鬧,歌舞昇平。以至一些美國人跑到日本一看,大惑不解:他們繁榮得要命,哪裡有什麼經濟危機的樣子?一個貧富分化的社會和一個均富社會的距離,在市面上就明明白白。

不過,不少人對這樣的描述不以為然。比如《經濟學人》就指出:1980年以來,美國的中等家庭收入增加了1/5.貧困率從1960年代以來持續下跌。黑人中中等收入家庭的增長率比全國水平高兩倍。特別是美國接收的移民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接收移民的總和。結果,在截止到1999年的20年間,有500萬移民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這並不說明這些家庭的生活比起在原所在國時沒有改善。如果拋開這些移民不算,美國的中等家庭收入一直在持續改善。

格雷戈.伊斯特布魯克在《進步的悖論》一書中指出,25年前,美國家庭平均是3個人,如今只有2.6個人。也就是說,過去的中等家庭收入是3個人的收入,現在的僅是2.6個人。至於已婚婦女出來工作的時間增加了3倍這一事實,不少人說是生活所迫,但最近有研究證明主要原因是男女工作差距縮小,使婦女更願意出來工作。如今大多數美國家庭有兩輛車、一棟房。平均每個美國人擁有兩個房間,比現在的歐洲和半個世紀前的美國的標準要高一倍。美國的家庭財富超過 440000億美元,是歷史的最高記錄。日子不能說過得太差。

但是,硬數據無法替代人們的實際感覺。今年總統大選,民主黨推舉的副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就痛斥布希創造了「兩個美國」:有一個美國,人人富得流油;但另一個美國,大家卻朝不保夕。這被一些評論家稱為是民主黨最有號召力的競選口號,也是他最終成為克里的競選夥伴的原因。可見,GDP再增長,貧富分化日久必然引起政治危機。

如今雖然一般的美國人收入在上漲,可是已經遠遠趕不上住房價格、醫療保險和教育費用的上漲速度。5萬美元不到的家庭收入,使許多美國人在買下住房後越來越難支持孩子上大學。但是,教育的重要性卻每年在凸顯。在1980年,有大學文憑的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收入比例是1690︰1000美元。到2001年,則上升到2243︰1000美元。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有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要上大學。而孩子想上大學,無異於給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美國家庭增加額外的負擔。於是號稱世界富國的一般的美國人,可能感覺自己的收入越來越不夠用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