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傳說中的神獸——獨角獸(組圖)






獨角獸的歷史:

「獨角獸因為存在而存在。」這種動物不是沒有來由的。

不幸的是,偽科學家傾向於把這些感覺和幻想簡化為「有所謂的獨角獸的傳說」--因為「有獨角獸的存在」。

同樣自私的一些動物學家傾向於相信基督,他們依據聖經裡一些對獨角獸的描述:

「上帝把它們帶出埃及……如同獨角獸一般強悍」(章節23:22)

「他的勇氣可比公牛,他的角如同獨角獸的角一般」(Deuteronomy 33:17)Deuteronomy這個詞不認得,應該是聖經章節的名字

「獨角獸將服從於你或者因為被關入木籠而遵從?你能用繩索拴住獨角獸麼?」(約伯記39:9-12)

「把我從獅口中救出:因為你聽到獨角獸角笛的呼叫」(Psalms 22:21)Psalms這個詞還是聖經的章節

「主的聲音響徹黎巴嫩的雪松林,他使他們跳躍如同小牛犢,黎巴嫩和Sirion(這個素地名我不知道)像幼小的獨角獸」(Psalms29:5-6)

「(人們)讚揚我的角如同獨角獸的角一般」(Psalms 92:10)

「由於主在Bozrah(應該是地名)的祭品和Idumea之地的大屠殺,獨角獸將與他們一起衰亡,如同牛犢與牛群(共存亡)」(Isaiah 34:6-7)

東方獨角獸的歷史:

獨角獸很少出現在傳說中,也同樣在現在小說中罕有它的蹤跡。但在口頭流傳的故事當中,有很多關於獨角獸的描寫。旅行者的傳奇所孕育的古代文學傳達了獨角獸一些細枝末節的信息,這也同樣影響了現在文學,使得有關獨角獸的想像一直流傳到現代。

也許第一個看到獨角獸並且記錄下來的人是中國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 他的出名是由於他發明瞭多種樂器,一夫三妻制以及三個字元所代表顯示未來的銘文。

一天,當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與對社會的永久貢獻時,他看到一頭奇怪的鹿,這頭鹿站在黃河邊。這個生物和幼小的牛犢一樣大小,但銀色的角從它的額頭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顏六色。當它站在河裡,渾濁的河水就變得清澈。當它離開的時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體兩側有奇怪的花紋。 當它消失在遠方的時候,伏曦沿著它行走留下的痕跡追蹤而去,突然意識到這些痕跡能被用來描述思想和語言。





這樣的獨角獸,或者說叫做麒麟,引出了中國文字的產生。當然,它也使記錄當時的思想流傳後世成為可能。獨角獸隨著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黃帝的出現。黃帝發明瞭房屋並締造了最初的城市。當他老年的時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獨角獸。這個動物對他鳴叫,使他極度驚異。他死後,人們相信,他的靈魂騎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從那以後,中國的傳說中鮮有獨角獸的出現。而獨角獸的出現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前面說是吉祥的象徵,同樣的,獨角獸的出現有時也象徵著法規的公正,或者壞事的預兆,或者偉人的死亡。

大約2500年前,麒麟出現在一個名叫YenChen-Tsai的年輕女人面前,在她手裡留下一塊翡翠玉牌。在玉牌上有一些文字預示著,預示著她將成為無冕之王的母親。預言成真了,孔子成為了偉大的中國先哲。孔子並沒有王冠或者成為一個掌權者。(因為翻譯的英文,不大明確,關於孔子與麒麟的關係,可見於「麒麟送子」的典故--《拾遺記》中講的"孔子未生時,有麟吐書於闕裡人家,……"以後,人們又把吐書生孔子而演變為送子,便成為"麒麟送子"了。孔子的母親,不知道中文名字是什麼,只能就寫英文了,慚愧) 據說麒麟走路很輕,他的蹄子不發出聲響。一些人相信它如此輕是因為它不想壓碎腳下的草葉。孔子一生之中只看到過一次麒麟,從他看到這個生物起,他知道他的死亡臨近了。那以後,周朝也漸漸的衰落了。

那以後的400年,直到漢朝,麒麟才再一次出現。漢武帝時,他在皇宮裡建造了一個特別的房間來供奉麒麟。 從那以後,沒有太多的有關麒麟的記錄,很多人相信麒麟在中國滅絕了。 因為很少發現它的蹤跡,對它一無所知。人們相信,如果還有任何一隻麒麟存在,它必定是存在在中國廣袤的深山中不為人們所見。

以上翻譯自英文資料,難免有失準確,特在此引用兩篇中文的麒麟介紹。

麒麟,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四靈獸之一。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麒麟的額頭長著像龍一樣的肉質的角、鹿的身體、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斕,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時不會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史記》、《論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傳說。其中麒麟不但會被發現,被箭射中還會死……顯然不是信仰的產物。似乎在上古,麒麟雖少見,卻也不算是「妖怪」 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面目,也逐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神靈瑞獸--麒麟 :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裡,麒麟是我國歷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徵和氣質。它的演變基本上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的朦朧美,兩漢時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時期的雄健美,逐漸過渡到明清時期的繁華美。

從麒麟的演變過程看,它與龍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到明清時期兩者逐漸同化,使麒麟變成鹿形的龍,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獅和軀體比龍短外,其餘和龍的形象一樣。因此,明清時期的麒麟,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龍鳳研究專家王大有先生認為:麒麟是龍鳳家族的擴大化,他在著述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麒麟雖以鹿為原型,然而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只易爪為蹄而已。它為中央帝的象徵,但因出現較晚,並不具統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實際形象是蛇軀之龍。」

古文中常把「中央黃帝」尊為麒麟,而後來人們把歷代帝王比喻為龍,從中我們也可看出麒麟與龍的因果關係,它們同屬一宗。商代龍的角,常常用長頸鹿(古時將長頸鹿稱為麒麟)的菌狀角,這是麒麟與龍的又一種複合觀象。秦漢時期,龍從蛇體向獸體轉化,和後來的麒麟極為相似。漢代以後,麒麟作為一種「仁獸」雖慢慢從龍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漸自成一體,成為「五靈」之一,但卻始終沒有脫離龍的範疇。到明清時期,終於「萬變不離其宗」,和龍的形象靠攏,成為龍家族中的一員。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聖王或是喜慶祥瑞之時出現,在瑞氣祥雲繚繞中,在優雅的香音飄緲中,款款而來。有的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聖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靈之獸,是吉祥的預兆。

目前,留存在中華大地上最為著名的麒麟當數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彫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體感強,且厚實。石雕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注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

宋代的麒麟雖保持著鹿科動物的特徵,但從其頸部鬃毛的飄拂,以及軀體麟片的刻劃上,卻已向龍形方向靠攏。元代的麒麟則明顯的龍形化了。

明代麒麟頭部呈馬頭形,而頭部的裝飾和明代龍的頭部是一致的,連頭部的鬃毛也是前衝的,身軀上一般密佈鱗片,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澤以青色為多,也有黃色和綠色的。

明代的麒麟風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內便出現了不同造型風格的石雕麒麟,一為鹿身蹄形麒麟,顯得纖巧、靈動,給人一種祥瑞之氣。另一為獅身爪形麒麟,顯得壯實而肥碩,但瑞氣與靈氣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卻又是一種類型,其形體在往龍轉化發展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南朝時期的瑞獸風格,使麒麟顯得穩健雄渾,這可能是與守衛陵墓的職責有關。

有人把天安門前華表上的朝天獵孔說成是蹲龍,其實,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進行比較的話,那纖巧靈動的身軀,那蹲伏的姿態,似乎和麒麟的形狀更接近一點。

而到清代,麒麟的龍形化特徵得到進一步固定,形成了「龍頭、麋身、馬蹄、龍麟、獅尾」的藝術形象。麒麟的龍形頭部刻劃繁複華美,圖案趨向規範化、工整化,與六朝時期的麒麟比較,已失去了那種剛健豪邁的氣勢。





西方獨角獸的歷史:

儘管獨角獸從歷史的早期就存在於歐洲,實際上它們在《舊約全書》中被頻繁的提到。作為一種希伯來傳說中的動物,大多數關於它的早期描述看來都來源於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種動物的名字)。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殘的karkadann,與溫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都懼怕的動物。 然而,人們為了獲得它的角,偶爾會試圖去捕捉 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來製成長笛或者被用來製作解毒藥劑。

Cnidus有個名叫Ctesias的藥劑師為Darius二世教廷製作藥劑,那以後,他也曾效命於Persia. 公元前416年,在他離開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學習養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關於生命和歷史的學問。他的其中一件功績, Indica(這是啥不懂),曾經被作為殘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來,後來的副本流傳了5個世紀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獨角獸:在印度的森林中,(獨角獸)的體型和體型較大的馬一樣,或者比馬大一些。他們的身體是白色的,頭是深紅色,眼鏡是深藍色。 它們的角從額頭正中伸出,大約一英尺半長。

獨角獸的角磨製成的粉末可以作為抵禦致死麻醉藥的解毒劑。角的根部,眉上兩手寬的額頭是純白色。角上端很尖銳,是鮮紅色,中間呈黑色。 用獨角獸的角製成容器喝酒的人說,這能夠治癒疾病(癲癇)。實際上,飲用獨角獸角杯而免於中毒的人,是因為他們還飲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體稀釋了毒藥而免於死亡。

不論是馴化的還是野生的獨角獸,實際上,所有的硬蹄動物都沒有踝骨,它們的肝臟也不分泌膽汁。獨角獸卻有踝骨和膽汁。如同一頭普通的公牛,但卻是遍體朱紅。

這種動物動作敏捷有力,以至於沒有哪種動物,甚至是馬,能夠追上它。在印度,Rishi時期,只有一個農家孩子第一次獲得了一些關於獨角獸的第一手資料。Vibhandaka,這個農家男孩,幫家裡照管田地。一天,在一個宗教儀式上,他遇到了來訪的一位賢者。這個人給了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一年後,當賢者再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變了。他告訴父母他的決定,接著和賢者一起永遠的離開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變,他作為賢者的隨從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賢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離開ashram.他流浪了很長的距離,最後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洞穴。儘管這個洞穴被廢棄了,一些野生動物為了避雨常來這個洞穴。他和一頭獨角獸成了朋友,獨角獸總是陪在他的身邊。

亞歷山大(Alexander)的父親菲力普(Philip),曾經捕獲到一隻長了一隻角的動物。但不論是菲力普還是其他貴族,沒有人能夠騎上它,獨角獸總是很快把他們甩下來。亞歷山大飼養它,並且給它起名Bucephalus.他馴服它並騎它去戰鬥,以此證明他的勇敢。如何活著捉到一頭如此危險的野獸是一個有趣的問題。Aelian(公元三世紀一個羅馬作家)的觀點是,只有最年輕的 cartazons(不知道這詞的意思)才能夠捕捉它,因為最強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使它屈服。karkadann的傳說影響了作家們對獨角獸的描寫。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寫道:獨角獸是殘忍的野獸,經常與大象爭鬥。他還注意到,用少女能夠誘使獨角獸上當而被捕捉。獨角獸會把它的腦袋靠在少女的裙擺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捕捉到。

這種有一隻角的野獸出沒於喜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從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西藏是獨角獸傳說的源頭,儘管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度被稱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點,榮耀之地。傳統繼續的延續下來。所以,有4尊黃銅的獨角獸雕塑仍存在於Abyssinian王的宮殿中就不是什麼令人驚奇的事了。

獨角獸的住處:

這麼多年以來,獨角獸們一直過著相當安逸的生活,因為他們以生長在歐洲森林中的各種樹葉和草為食。在春天和夏天花草綻放的時節,他們會小心的避開吃掉綻放中的美麗花朵,也許這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破壞掉美麗的東西,也或許是因為花兒們不久又會長出漿果來款待自己。他們尤其喜歡吃各種像野草莓、海棠果和山櫻桃之類的漿果。有時他們也會用角去頂撞載滿果實的枝條,或藉助後腿的力量夠到想要的水果。

臨近秋末,樹上的果實已經被吃光的時候,通常獨角獸們會儲存大量的脂肪以忍受冬季寒冷的天氣和缺少食物的那幾個月。與鹿不同的是,至少鹿兒在秋末的發情期過後也會群居過冬,而獨角獸則會繼續他們孤獨的旅程。過冬時,他們會躲進森林的深處,那裡的雪並不會積的很厚,他們就可以用蹄或角撥開積雪吃下面的余草。這段時期內,他們必須時刻警惕狼之類的食肉動物,因為土狼們能夠在50英尺的距離內很快的捕到獵物。可是,一般除非獨角獸受到圍剿,不然他們也能夠靠自己鋒利的犄角和蹄子把土狼們逼上絕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