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海戰
縱觀世界戰爭史,海戰對許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曾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如:薩拉米斯海戰之於波斯和希臘;亞克興海戰之於羅馬和埃及;「無敵艦隊」的覆滅之於西班牙和英國。傳統海戰是敵對雙方水面艦隊在海洋上的交戰,20世紀的海戰則突破了這一概念,出現了很多新的作戰形式,這是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結果。潛艇和飛機加入海軍兵器行列,使海戰不再受到海平面的制約,既可深入海底,亦可騰上雲霄。特別是高科技廣泛應用於戰爭,使海戰成為諸軍兵種密切協同,在水下、水面、空中和太空等多維空間進行的立體戰。新的作戰形式的不斷湧現,使傳統海戰理論受到嚴峻挑戰,甚至被徹底顛覆,這是20世紀特有的現象。遠征六萬里--對馬海戰
19世紀末,當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日益沒落的清帝國時,也許還沒有多少西方人認識到這個遠東小國,會在新世紀如此震撼世界。十年後日俄戰爭爆發了,日本武士將俄國巨人打得一敗塗地,此時不僅是西方,全世界都為之驚呆了!對馬海戰曾對這場戰爭的結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了,日本海軍先發制人,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俄國太平洋第1分艦隊損失慘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奪取了對馬海峽的制海權,有力地支持了其陸軍在中國東北的作戰行動。俄國陸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先後敗北,其海軍也龜縮於港內,陷於全面困境。
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沙皇俄國在世界戰爭史上曾出盡了風頭,俄國一直是令所有對手畏懼的軍事大國。日本在遠東戰場的所作所為,深深刺痛了以沙皇為首的貴族統治集團,他們當然不甘心敗於一個東方小國之手。於是,一支龐大的艦隊自歐洲遠涉重洋朝遠東殺奔而來。這支艦隊是由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抽調艦船混編的,名為太平洋第2分艦隊。擁有各型戰艦38艘、輔助船隻約20艘。沙皇原指望這支龐大的艦隊會一舉擊敗日本艦隊,從而恢復俄軍的榮譽。然而,艦隊官兵們根本就沒有這種自信,在長達3萬公里的航程中鬧出了不少古今罕見的大笑話。1904年10月,艦隊從波羅的海啟航,出發不久一個神話般令人難以置信的謠言開始在官兵間瀰漫,說是日本的秘密艦隊已抵達北歐海域。只要稍有常識或理智就不會相信這種謠言,可是俄艦官兵們卻被自己製造的謊言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們見到船隻就懷疑是日本艦隊,慌慌張張盲目開炮,甚至將艦視為敵艦而相互炮擊。10月下旬,他們在北海將幾艘英國漁船擊沉擊傷。英國政府在巴黎組織國際法庭公審此案,並藉機壓中立國不得向俄艦提供便利。在長達半個地球的航程中,俄國人只得自行解決補給。為瞭解決燃料問題,艦隊簡直變成了運煤船隊,各艦船的甲板、機艙、人員生活室都堆滿了煤。由於嚴重超載,航速減慢,相對延長了航程,使補給更加困難。當艦隊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時,各艦船底部已長滿海藻。瘟疫流行,官兵減員嚴重,自殺、兵變經常發生。主帥身染重病要求辭職,未獲批准;副帥病逝征途,因恐影響士氣,秘而不宣。
日本聯合艦隊在東鄉平八郎的率領下,養精蓄銳,以逸待勞,集結優勢兵力,準備一舉全殲俄艦隊。
1905年5月27日,經過220天遠航的俄艦隊進入了東鄉平八郎預設的戰場,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海戰隨即爆發。當日上午,俄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發現日偵察艦,驚恐不已,還沒有判明敵情就倉足下令成戰鬥隊形,由於沒有規定航速,各艦快慢不一,隊形極為混亂。中午12時,羅日傑斯特溫斯基主觀臆斷日本艦隊可能成橫隊向他攻擊,於是下令艦隊成橫隊迎敵,各艦在戰區機動,混亂不堪。折騰了半天,日本艦隊仍然沒有出現,於是俄帥又下令變戰鬥隊形為行軍隊形。
13時40分,日本艦隊突然出現,俄帥下令成戰鬥隊形。在俄國艦隊進行混亂的隊形變換時,日本艦隊佔據了有利的戰鬥陣位。大戰才進行半個小時,旗艦「蘇沃洛夫」號受重傷被迫退出戰鬥,主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受重傷失去指揮能力。俄艦群龍無首,更加混亂,在白天的戰鬥中損失慘重。當日夜,東鄉平八郎令大量魚雷艇和輕型驅擊艦,對殘存俄艦實施攻擊。戰至28日9時,俄艦除3艘逃往海參崴外,其餘或沉或降,已全部被殲。
此戰俄軍損失艦艇共27萬噸,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日軍僅損失3艘魚雷艇,亡117人,傷587人。對馬海戰的結局震驚了西方,自19世紀末開始眾說紛紜的所謂「黃禍論」,至此終於有了定論,誰都看清楚了,挑戰世界霸權的只能是日本,不可能是中國!
最後的輝煌--日德蘭海戰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軍艦在進行了空前激烈的大戰之後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線式戰術和被稱為海上「巨無霸」的戰列艦的弱點在此戰中暴露無遺,它是作為舊裝備和舊戰術日益沒落的標誌,而被世界各國海軍學院搬上課堂,成為不可不講的經典戰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英國憑藉其海軍的絕對優勢牢牢控制了北海的制海權。德國海軍公海艦隊因多次出戰受挫,德皇威廉下令不得輕易出戰,身體欠佳的艦隊司令波爾採取了絕對不活動的消極政策。1916年1月謝爾接替波爾繼任公海艦隊司令一職,這是一位富有挑戰精神的將領,他一上任就制訂了許多大膽的作戰計畫,企圖誘使實力遠甚於己的英國艦隊分散兵力,然後集中兵力分而殲之。謝爾認為如果勝利,就有奪取北海制海權的可能;即使失敗,也不會影響德國海軍的戰略地位,反正制海權是英國人的。
而英國人卻輸不起,一旦喪失制海權就要輸掉整個戰爭。因為海運是英國的生命線,大量戰爭物資要通過海運進入英國。艦隊司令傑科利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丘吉爾說他是「唯一的能使任何一方在一個下午輸掉戰爭的人」。
1916年5月31日,德國公海艦隊傾巢出動,前往挪威海域準備通過襲擊商船,誘使部分英國軍艦前來而加以圍殲。英國事先破譯了德國海軍的電報,瞭解了這次行動計畫,於是英國艦隊提前一天出動,在海上佈了一個伏擊圈。不過,傑科利不知道德國公海艦隊全部出動了。德國艦隊共99艘戰艦,分為兩個編隊,由南向北行駛,希伯率一個小編隊在前,謝爾率主力隨後。英國艦隊共151艘戰艦,也分為兩個編隊,由北向南航行,貝蒂率小編隊在前,傑科利率主力隨後。雙方相向運動,互不知底。
15:25分,雙方前鋒相遇,希伯編隊掉頭南駛,全力將英國軍艦引向謝爾的主力艦隊而殲之。貝蒂以為敵人想逃跑,下令追擊。15:25分,雙方小編隊開始炮擊,貝蒂編隊在數量上優於對方,可是德國人在射擊技術和炮彈威力上佔優勢。交戰不久,兩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中彈沉沒。16:30分,貝蒂吃驚地發現了德國主力艦隊,立即下令掉頭北駛,希望將德國艦隊引向傑科利的龐大編隊。德國艦隊開始向北追擊。傑科利得到貝蒂的電報後,立即向東南行駛,準備堵住德國艦隊逃回基地的路線。18時過後,傑科利編隊如一堵牆一樣橫在了德國艦隊前面。對於英國人來說這是極佳的戰鬥位置,可是海上的迷霧擋住了傑科利的視線,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德國人實施致命一擊的最好時機。18時35分,謝爾下令轉向以擺脫不利的戰役決戰。謹慎的傑科利沒有下令追擊,而是先向東再向南行駛,只想堵住德國人逃回基地的路線。雙方經過20分鐘的戰區機動後,德國艦隊又陰差陽錯地一頭撞在了傑科利的那堵牆的正中央。謝爾急忙下令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以掩護大型戰艦轉向逃走。可是傑科利在硝煙和迷霧中再次錯過了極佳的戰機。一小時後相同的一幕再次重演,英國人失去了三次決戰機會。隨後雙方在夜幕中平行向南行駛,傑科利擋住了謝爾東逃的路線,準備天亮後決戰。謝爾明白必須在天亮前突破英國人的堵截,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選擇敵人的薄弱環節突圍。22:15分至次日凌晨2時,雙方發生激戰,謝爾成功地突出了重圍。2:30分,傑科利意識到德國艦隊逃走了,害怕進入水雷區而不敢追擊,遂下令返航。日德蘭海戰至此結束,英國艦隊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計11.198萬噸;德國艦隊損失1艘「前無畏」級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共計6.2233萬噸。德國的戰果大於英國,但此後德國公海艦隊再也不敢冒險了,北海的制海權仍被英國人牢牢掌握。
沉睡在清晨--珍珠港海上襲擊戰
襲擊珍珠港是二戰中最富有戲劇性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海軍學術上,它是突破傳統海戰概念和作戰模式的經典戰例。崇尚巨艦巨炮的時代終於一去不復返了,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新的海戰王牌和奪取制海權的主要力量。
1941年11月25日,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的編隊,從千島群島啟航東進,經過冬季多風,往來船隻較少的北航線,採取無線電靜默等隱蔽手段,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珍珠港逼近,去執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制訂的奇襲計畫。編隊由第1航空艦隊司令南雲忠一率領。當時日美兩國的外交官正在華盛頓唇槍舌戰,雙方都明白談判不可能達成協議,可是美國人做夢都沒有料到戰爭已經來臨了。12月7日4:30分,南雲忠一編隊在珍珠港以北230海浬海域展開。5:30分,兩架水上飛機前往偵察,發現珍珠港內沒有航空母艦,但泊著幾十艘其它戰艦,島上機場整齊地停著一排排飛機,高炮陣地只有少數人值勤,艦艇無防空準備。美國人沉睡在這個禮拜天的清晨,對迫在眉睫的危機一無所知。
6時,南雲忠一令183架飛機起飛,7:55分開始實施第一波空襲;第二批飛機171架7:15分起飛,8:55分實施第二輪空襲。日本艦載機在基本未遇抵抗的情況下,經過兩個小時的襲擊,摧毀美國飛機232架、戰艦18艘,斃傷3681人;日本編隊共損失飛機29架、潛艇6艘。13時,南雲忠一下令返航,美國海軍尚未清醒過來,沒有進行反擊。
日本海軍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山本五十六因首次大規模使用航母獲得重大戰果而成為二戰中軸心國最著名的海軍將領。但是此戰例並未促使那些思想僵化的海軍將領改變認識,他們仍然認為航母不過是偵察船或主力炮艦的輔助船,日本海軍決策者仍舊堅持將主要經費用來建造巨型戰列艦便是典例的例子。美國海軍將領並不比日本將領高明多少,但是他們一下子損失了8艘戰列艦,不得不將航母提升為主力艦,因而歪打正著地發現了航母的優越性,於是將主要精力用於建設航母編隊。
太平洋的轉機--中途島海戰
日軍襲擊珍珠港之後,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在太平洋上發起了一連串的攻勢作戰,美、英盟軍節節敗退。但是日軍的戰略進攻態勢只維持了半年時間,隨後便陷於日益被動的困境中,這個轉折點就是中途島海戰。這是現代海戰模式的一個典型範例,雙方艦隊在炮火射程之外,通過艦載機進行超視距作戰。
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一直是山本五十六的夢想,為此他制訂了一個以奪取中途島為主要目標的作戰計畫。企圖通過突襲中途島,吸引美國艦隊來援通過決戰而殲滅之。這個並不高明的計畫本來未獲海軍軍令部批准,由於發生美國飛機轟炸東京的事件,日軍大本營決定向東擴大防禦圈,奪取中途島的計畫又獲批准。為此,日本聯合艦隊出動艦艇200餘艘,其中航母8艘、艦載機400餘架、戰列艦11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56艘、潛艇24艘,分為6個編隊;2個編隊向北以奪取阿留申群島,企圖吸收部分美艦來援而削弱中途島方面兵力;2個編隊實施中途島方向作戰;1個潛艇編隊擔負偵察、警戒任務;另有一個岸基飛機編隊。
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電報,因而山本的出其不意、聲東擊西戰術都變得非常可笑。美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對日軍的計畫瞭如指掌,在戰前作了周密部署,他決定集中兵力使用於中途島方面,在局部形成優勢。
1942年5月27日,南雲忠一編隊自日本內海出發,這一天是他們的海軍節,37年前的今天他們取得了對馬海戰的巨大勝利。編隊有航母4艘、艦載機260架、其他戰艦17艘,他的任務有兩個,一是首先轟炸島上目標,二是打擊美艦隊。他的後面大約300海浬是山本五十六親率的一支大編隊,由7艘戰列艦、1艘輕型航母、3艘巡洋艦和大量驅逐艦組成。
6月4日拂曉,南雲忠一令108架飛機去轟炸中途島,飛機剛一起飛就被躲在雲層中的美偵察機發現。隨後,美軍島上飛機全部升空,戰鬥機攔截,魚雷機去攻擊敵艦隊。美機飛行員顯然技不如人,大部分戰鬥機在空戰中被擊落;攻擊艦隊的魚雷機也紛紛被防空炮火擊落,卻沒有一枚魚雷擊中敵艦。第一波日機轟炸島上目標後,報告島上機場跑道沒有破壞,要求派第二波飛機前往轟炸。南雲令準備攻擊敵艦的飛機卸下魚雷,改裝炸彈。不久,日偵察報告發現美艦隊,其中有1艘航母,南雲又令卸下炸彈重新改裝魚雷。此時,第一波飛機正在返航途中,大部分油料即將耗盡,需要降落。南雲在航空參謀的建議下,令第一波飛機先降落。第二波飛機尚未起飛之前,美航母艦載機連續進行了8次攻擊,但是仍然沒有一枚魚雷擊中日艦。美魚雷機無功而返,原先飛錯了方向的美轟炸機恰於此時找到了目標。此時,改裝魚雷的第二波日機正準備起飛,卸下的炸彈堆在甲板上來不及入庫。美機投下的炸彈引爆了甲板上的炸彈和飛機上的魚雷,3艘航母頓時被火海吞沒。另1艘未受傷的航母用魚雷機擊沉了1艘美航母,隨後遭到美艦載機的第二次攻擊而中彈沉沒。
南雲編隊的慘重失敗使山本放棄了奪取中途島的企圖,只好率艦隊西撤。中途島海戰至此落下了帷幕。
此戰日軍共損失航母4艘、巡洋艦1艘、飛機322架、傷亡3500人;美軍損失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147架、傷亡307人。日本海軍只剩5艘航母,特別是喪失了大量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實力受到嚴重削弱,除戰列艦之外,與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對比已不佔優勢。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迫放棄攻勢,改取守勢,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日落菲律賓--萊特灣大海戰
萊特灣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日本海軍在此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從而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美軍奪取了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為太平洋戰場的全面大反攻鋪平了道路。
1944年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了奪取萊特島的作戰計畫。萊特島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是日軍防守的薄弱環節,美軍一旦攻佔該島,不僅可腰斬侵菲日軍,支解日本聯合艦隊,更重要的是可切斷日軍從印尼掠奪石油資源的交通線。日軍大本營為阻止美軍在菲律賓登陸,制定了「捷1號作戰計畫」,準備與美軍進行決戰。雙方海軍為此調集大批艦艇參戰,美海軍投入航母3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26艘、驅逐艦114艘、潛艇29艘、艦載機1280架;日軍投入航母4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35艘、潛艇17艘、艦載機116架、岸基飛機600餘架。一場規模空間的大海戰就這樣爆發了。
1944年10月23日晨,自新加坡北上的日海軍栗田編隊(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行至巴拉望島以西海域,受到2艘美國潛艇的襲擊,日巡洋艦2艘被擊沉,1艘遭重創。栗田的旗艦在這次襲擊中沉沒,他只好轉移到超級戰列艦「大和」號(6.5萬噸)上繼續指揮編隊前進。24日,編隊在駛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時,遭到200餘架美艦載機的攻擊,另1艘超級戰列艦「武藏」號被擊沉。在這天的戰鬥中,1艘美航母被日岸基飛機擊沉。自日本內海南下的小澤編隊(航母4艘、艦載機108架、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0艘)在恩加尼奧角附近海域,出動艦載機76架對美舍曼編隊實施攻擊。由于飛行員沒有進行過著艦訓練,投完彈後紛紛飛向菲律賓群島著陸。小澤按計畫施放煙幕和打破無線電靜默,來吸引美航母向自己攻擊,以利其它編隊襲擊美登陸船隊。美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一心想殲滅敵航母編隊,率快速航母編隊追擊小澤。
25日凌晨2:30分,自新加坡北上的西村編隊(戰列艦2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4艘)在蘇裡高海峽遇美艦隊伏擊,戰艦或沉或傷,幾乎遭全殲。天亮後,栗田編隊在薩馬島以東海域發現掩護登陸的美第7艦隊一部,6:58分,栗田下令攻擊,戰鬥中美1艘航母被擊沉。11時,日軍首次使用「神風特攻隊」,5架自殺性飛機帶彈撞擊美艦,擊沉1艘航母。栗田在萊特灣擊退第7艦隊之後,因恐怖遭美艦載機的襲擊,下令原路返回,撤出了戰鬥。事實上美航母已被小澤編隊引走了,當時有80艘運輸艦正在卸載,正是攻擊的最好時機。
快速航母編隊的10艘航母載著787架飛機,於25日上午追上小澤編隊,在進行了6次空襲之後,小澤的4艘航母被全部擊沉。由於發報機被擊毀,小澤沒有將美航母編隊引向自己這一至關重要的情報發出去,使栗田編隊喪失了絕好的戰機。
日本海軍的4支編隊,在遭到沈重打擊之後,殘存各艦均逃離戰區,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海戰至此結束。此戰日軍損失航母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9艘、潛艇7艘、飛機500餘架,傷亡約1萬人;美軍損失航母3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人。
「狼群」出沒大西洋--納粹潛艇戰
用潛艇群攻擊運輸戰爭物資的商船隊,這就是德國的「狼群」戰術,它如絞索般差點令英國窒息。丘吉爾說:「在希特勒放棄『海獅』計畫之後,德國潛艇一直是英國最主要的威脅。」這一海軍戰術在二戰中所達到的戰略高度,也許只有中國的「敵後游擊戰」可與之媲美。
與太平洋戰爭相比,大西洋戰爭少了輝煌與陽剛之美,它始終瀰漫著一股詭秘陰鬱之氣,大西洋上「狼群」出沒,潛艇戰與反潛戰貫穿大戰始終。嚴格說它不是一次海戰,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海上戰爭,由無數次戰役和戰鬥組成,成功的戰例不勝枚舉。
英國是一個島國,80%的戰爭物資必須經大西洋航道輸入,一旦切斷這條航道,英國將無法支撐下去,因此大西洋航道對於英國來說是生死攸關的。當然,切斷這條航道談何容易,英國自從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數百年間一直是海上霸王,其海軍實力令德國人望洋興嘆。這就是戰前德國海軍將領一再反對與英國開戰的原因,當希特勒悍然發動戰爭之時,海軍上將伯姆曾說:「面對強大的英國艦隊,德國艦隊除了戰鬥和光榮地沉沒之外,不可能有別的作為。」此時,德國要想大規模建造水面艦隊已經來不及了,特別是世界進入了飛機時代,德國海軍卻沒有一艘航母,更沒有航空兵,其整體實力遠不及英、美、日三個主要海軍大國。但德國海軍在二戰中,並非無所作為,它們把潛艇戰發揮到極至,創造了驚人的戰績。潛艇造價低廉,建造週期快,在喪失了海空控制權之後,因其隱蔽性能好,仍能給強敵以威懾,這就是德國開展潛艇戰的主客觀原因。鄧尼茨是「狼群」戰術的發明者,大戰開始時擔任德國潛艇部隊司令,當時他手裡有57艘潛艇,由於大部分正在修理和等待修理,以及用於訓練新艇員,能投入戰鬥的只有7艘,無法施展「狼群」戰術。大戰爆發不久,德國潛艇就擊沉了1艘航母,特別是單艇奇襲英國最大的斯卡帕灣軍港,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這些戰例使希特勒認識到潛艇戰的重要作用,決定支持鄧尼茨的潛艇建造計畫。1940年10月,鄧尼茨擁有了大批新建造的潛艇,開始施展他的「狼群」戰術,這個月共擊沉英國艦船93艘,計45萬餘噸。
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公開參戰,鄧尼茨將潛艇戰擴大到大洋彼岸,當時能派到美洲去的潛艇非常有限,卻起得了驚人戰果。1942年1-4月,共擊沉198艘商船,計115萬餘噸,這就是鄧尼茨的「美國的狩獵季節」。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當局對鄧尼茨的支持是有保留的,丘吉爾說:「如果德國人不惜建造潛艇而孤注一擲,那就聰明瞭」,直到德國的水面艦隊幾乎被全殲,鄧尼茨接任海軍總司令一職,德國的潛艇戰才達到了巔峰狀態。1943年3月,德國潛艇擊沉了103艘商船,計60萬噸。英國海軍部在戰後總結中寫道:「德國人的破壞程度從來沒有像1943年3月前20天中那樣達到最高峰,幾乎把新舊大陸之間的交通切斷了。」不過從那以後,鄧尼茨的「狼群」開始飽嘗盟軍的獵槍。英、美兩國的反潛飛機和艦艇都裝配了新型雷達,英國設在布萊奇利公園的「超級情報」機構,先後動用了兩萬多人,採用計算機等大量新技術破譯了德國潛艇部隊的電報密碼。從此,德國潛艇的一舉一動英國人都瞭如指掌,盟軍的反潛兵力如影附形般追殲著德國潛艇。1943年德國潛艇擊沉商船的數量不及上年的一半,卻損失了245艘潛艇;1944年情況更糟,只擊沉80萬噸商船,卻損失了264艘潛艇。德國的潛艇戰至此已宣告失敗。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共有潛艇1172艘,其中781艘被盟軍擊沉,它們給盟國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共擊沉商船1457.3萬噸。
新時代的序幕--馬島海戰
馬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著名的一場海戰。雖然其規模遠遠不及一戰、二戰中那些場面宏大的海戰,但是,由於導彈、核潛艇等新技術裝備投入戰場,使這場海戰明顯區別於傳統海戰,它實際上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高科技戰爭時代來臨了。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海軍陸戰隊在航母艦載機的掩護下,一舉登上馬爾維納斯群島,順利解除了島上英軍的武裝。英國人不甘心150年的殖民地被阿根廷武力收復,於是組建了一支龐大的特混艦隊決心奪回馬島。
4月17日,英國特混艦隊到達阿森松島,艦隊司令部作出了首先奪取南喬治亞島的決定。19日,艦隊啟航南下,25日戰鬥打響,英軍順利奪佔該島。在此戰中,英軍首創直升機用導彈擊傷潛艇的戰例。28日,英軍以南喬治亞島為基地,對馬島為圓心的200海浬區域實行海空立體封鎖。阿根廷海軍在禁區邊緣的活動促使英軍決定擴大襲擊範圍。5月2日,英國核潛艇用自導魚雷擊沉阿「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首創核潛艇擊沉巡洋艦的戰例。英軍的這一作法迫使阿海軍將水面艦艇全部撤回港內,同時決定用飛機打擊英艦隊。5月4日,阿「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用法國製造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首創空艦導彈擊沉大型戰艦的戰例。由於法國將「飛魚」導彈的機密技術參數透露給了英國,使英軍防空電子干擾效率大增,有效遏止了阿軍進一步擴大空襲戰果。英軍在完全掌握了海空控制權後,於5月21日開始登陸作戰。阿軍出動戰鬥機對登陸場和英艦隊展開了攻擊,擊沉英艦船5艘、擊傷4艘。由於實力對比懸殊,阿軍未能阻止英軍重佔馬島的軍事行動。
馬島戰爭是以海軍為主,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現代化戰爭。它不是一場單純的海戰,也許單純的海戰已經成為了歷史。因此,統計海戰戰果也就失去了意義。在歷時74天的戰爭中,英軍參戰艦船118艘,計100餘萬噸,飛機340架,兵力6.5萬人。戰爭結果,英軍損失艦船6艘、飛機34架,傷亡1000人,被俘200人;阿軍損失艦船11艘、飛機105架,傷亡2300人,被俘1.13萬人。
馬島戰爭之後,高科技廣泛應用於戰爭,兵者曰:制海權在於制空權,制空權在於制電磁權,制電磁權在於制外層空間權。戰神馳騁的空間越來越廣闊,不過自那以後再也沒有發生可供研究的堪稱「大」字的海戰。
- 關鍵字搜索: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