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奧運」意外蟲災:被國際通緝的美國白蛾進逼北京

一種被國際通緝的害蟲──美國白蛾已經悄然潛入北京地區。專家警告,如果不能盡快控制它們的擴散,2008年北京舉行的可能是一個沒有樹葉的「色奧運」。此前,白蛾大軍在北京的東南邊境集結了8年。為阻止它們進京,專家們設下了層層防線,但最終仍被突破。

京津地區,第一代美國白蛾通常在每年的5月上旬破繭而出。這些看上去極其溫順的小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12毫米,而且擁有一對漂亮的純白色雙翅,但破壞能力卻令人恐懼──它們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和取食量,蟲災發生時,樹林如同經過火燒一般。北京林業大學森林昆蟲學教授李鎮宇說,溫度越高,美國白蛾的發育越快。在遼寧,美國白蛾一年發生2代。而在天津和北京,它一年則可發生3代。每一代都經歷蛾、卵、幼蟲和蛹4個蟲態,完成這些「蛻變」只需50天。

交配後,雌蛾很快在樹葉背面產下一個個球形、單層排列的卵塊。這些卵塊同樣呈灰白色,10天後即可孵化出幼蟲。一窩幼蟲有300頭之多,它們群居結網,將大片的樹葉連接起來,「既能保護自己,又能盡情享用網幕中的樹葉」。大約30天後,經過4次蛻皮,幼蟲的蟲體顯著長大,這時它們破網而出,開始獨立生活。這也是美國白蛾的「暴食期」──「白袍巫師」的威力在此時達到頂峰。

一隻雌蛾最多可產卵2000粒,它的種群數量以幾何級數激增。「如果一棵樹上有一個卵塊任其生長,到了第三代,整棵樹的葉子都會被吃光。」李鎮宇說。在我國北方,有175種植物均是美國白蛾的美食。去年,李鎮宇在河北廊坊考察時看到,處於「暴食期」的毛毛蟲在吃光大片榆樹和臭椿的葉子後,開始成群結隊地爬下樹,去吞噬菜地裡的白菜和大蔥。

最嚴重的一次災情發生在1984年陝西楊凌的一個飛機修理廠。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楊忠岐回憶,近400畝廠區所有法國梧桐和楊樹的樹葉都被吃光,蟲子還跑到職工家裡──天花板、牆角、爐灶、床,無所不在。1995年,美國白蛾在天津塘沽再次「胃口大開」。當時市民出行必須打傘,以防止幼蟲掉進脖子裡。天津市政府的一份報告說,蟲災發生的地區有6成的葉子被吃光,原本翠綠的街道變成了灰色。

由於美國白蛾對世界上300多種植物構成威脅,被列入國際檢疫黑名單,我國林業部門代之以「網幕毛蟲」的稱謂。林業保護專家說,防治「網幕毛蟲」的工作在 1979年就已啟動,雖然「不登報,不上廣播和電視,但辦了很多培訓班,分發了大量防治技術宣傳品」。1995年,河北等地發生蟲災,為阻止大軍進京,京津冀三省市立即啟動「聯防聯治網幕毛蟲工程」。北京為此每年投入數十萬人次,發現美國白蛾幼蟲結的網幕就人工剪除或者噴灑農藥。此外,在緊挨著河北疫區的大興、通州、順義和平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要進行幾百架次的大面積飛行防控。

北京市林業保護站站長陶萬強介紹,他們在「拉鋸戰」中一度把美國白蛾的軍隊往天津方向打退10公里,把它們趕到了北京邊境20公里以外。但2003年的 「非典」扭轉了這一有利戰局。「路口被堵死,所有的村子都不讓進」,對於美國白蛾來說,這是難得的「喘氣」機會,它們幾乎毫髮無傷地繁殖了一代到二代。而美國白蛾的繁殖特性恰恰是「一少二平三爆發」。當年9月11日,北京市林業局接到河北通報:美國白蛾到達北京邊境。10天後,北京防線被突破了。2004 年,北京的疫點擴散到90個。「它們只是在『非典』的5個月內養了一代到兩代,結果就造成這麼嚴峻的形勢。」陶萬強說。

林業部門提供的資料上,清晰地顯示了美國白蛾「兵臨京城」的入侵路徑。美國白蛾的「老家」在北美洲,廣泛分布在美國各地、加拿大南部以及墨西哥部分地區。 1940年代,它們隨軍用物資傳播到歐洲和亞洲,開始了其「最不受歡迎」的旅程。有據可查的是,第一個警報來自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對於美國白蛾來說,擴張似乎從來就是「拿手好戲」。它可以飛翔的方式擴大自己的生存領地,也可以隨著車、船做中等距離的遷移。長時間的旅行也不是難題──它的幼蟲可以耐飢10 天,化蛹後可以在長達5個月裡「不吃不喝」。

1945年它在日本被發現,3年後傳入韓國。1961年,美國白蛾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境內。中國遼寧丹東在1979年首次記錄了這個「不速之客」,它從朝鮮新義州越過鴨綠江,進入我國內地。此後它「兵分三路」繼續挺進:先是橫掃遼寧的鳳城、本溪,然後北上吉林,南下河北。「實際傳入丹東的時間應該還要早。」李鎮宇說。1979年底,國家林業局緊急組織森防專家赴丹東現場考察,他便是成員之一。而到鳳城時,他看到蟲災已經非常嚴重,「葉子都被吃得差不多了」。

此外,還有兩個典型的「人為傳播」路線。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一份資料上說,1981年由於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美國白蛾被帶入山東榮成,並很快在山東半島蔓延。1984年,導致陝西楊凌飛機修理廠發生嚴重蟲災的,竟是一些空運入境的木質包裝箱。入侵後,這些「不速之客」便無一例外地大肆蔓延。在北京之前,遼寧撫順已經領教了它們的速度──1997年撫順只是在郊區的兩株樹上發現有美國白蛾的卵塊,但到了2002年,全市發展到了71處疫點。

依據經典的生物防治理論,要控制入侵物種的種群,必須從其原產地引進優勢天敵。一個事實是,在美國本土,有50種天敵制約了美國白蛾的氾濫──它甚至不被認為是一種害蟲。但這個經典理論並不適用於美國白蛾。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遭受蟲災後,從1952年開始從美國引進寄生蜂、寄生蠅等10種天敵,試圖控制害蟲的數量。然而堅持了15年後,這項工程宣告失敗。「美國白蛾以蛹越冬,但這些天敵不能寄生在它們的蛹上,越冬時大量死亡,第二年需要重新引進,成本太高。」

那麼,是否有本土的天敵呢?本地的天敵不存在越冬滅絕的問題。當他把採集到的5000個美國白蛾的蛹帶回實驗室培育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在這些蛹中,被大量寄生了一種不為人知的小蜂──後來被命名為「白蛾周氏嚙小蜂」。這種神奇小蜂的體長只有1毫米,卻擁有異常尖銳的產卵器,能刺透美國白蛾堅硬的蛹表皮,而一頭周氏嚙小蜂產下的200多個「寶寶」能吃光一隻蛹內的所有營養。

「大自然真是安排得精巧,一物降一物。」這些原本寄生在柳毒蛾、榆毒蛾等蛾蛹中的小蜂,很快便發現了來自北美洲的更美味的食物,它們對美國白蛾的寄生率竟然高達88%。另外,周氏嚙小蜂一年可發生7代,不僅能大量繁殖,而且具備極強的搜尋能力。楊忠岐說,從1988年開始,依靠釋放白蛾周氏嚙小蜂等綜合防治措施,陝西、大連、秦皇島等地已連續幾年未再發生大的蟲害,上海更是成功摘除了「疫點」標籤。

2008年,正是美國白蛾第二代幼蟲的「暴食期」,「如果到時候不能控制蟲群,北京的樹葉被吃光了,還談什麼『綠色奧運』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