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國:北京的文明在經歷挑戰
從上海過來的兩名同事都說喜歡北京。其中一個同事感嘆道,北京真是文明的好地方!北京人舉止文明、守秩序、還不大聲喧鬧,乘公車、搭地鐵懂得自覺與陌生人保持「安全距離」。據說,上海可並非如此,那裡生活節奏緊張,大家走路都像在搶道兒似的,公共場所裡人貼著人,你步伐慢了就會被人推開。
不過,這個同事也補充說,首都街道寬闊,建築密度比上海低,這是北京人能「行有餘裕」,而上海人不能的原因。物質決定精神,不富裕就沒有文明,這點道理在首都經驗裡表現得相對透徹。
北京的文明與北京居民的經濟寬裕水平直接相關。從清朝到民國,能在首都立足的多少有幾分背景——京官、八旗子弟、商賈、被安置在皇帝周圍受監督的降臣遺老和開國元勛等等,許多人在皇城裡過著舒服,滋潤的日子。北京話裡對男士的尊稱是「爺兒」,所描繪的正是有錢有閑不用幹活的大男人。
北京計畫生育管制嚴厲,獨生子女多。有些運氣好點的小北京人,他們同時從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那兒繼承五六處房子。將父母遺下的房子出租,小北京可以一輩子吃喝不愁。
我在北京生活的時間短,認識的幾個道地北京人確如書裡描述的豪爽大方、永遠不急、有點晃晃悠悠。這並不表示北京人愛遲到,反而他們挺準時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時間安排傾向保守,不在有限時間裏擠入太多事情。有時乘出租車遇上交通擁堵心裏正著急,北京司機好意勸導:「那您啊,預留多點時間在路上。」我就想,他們怎麼那麼多時間可以「預留」。
不過,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古老的北京文明在物質主義的衝擊下開始感到壓力。市場經濟發達,一本北京戶口漸漸不如有錢有權重要,城裡新蓋的高檔商品房被外地人、外國人買去,反而一些北京人當年分配到的房子遭遇政府強制拆遷。調查顯示,最多北京人聚居的南城,其人均收入水平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銳氣受挫的道地北京人,開始埋怨高樓太多,埋怨車太多,埋怨外來人太多,還埋怨改革開放。走在街上,越來越多滿腹牢騷的北京人。就像一幢幢高樓正改寫北京的天空線一樣,北京的文明也在經歷挑戰。在這些變化中看北京,看到在時代的巨大變化中,每個人都是善良無奈的小老百姓。
(青年參考)
- 關鍵字搜索:
-
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