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罪人張學良
現在共產黨的教科書上都認為蔣介石抗日在西安事變印發的,如果沒有西安事變,蔣介石就會繼續賣國,不會抗日。於是,就說張學良是英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中國後來在抗日中的慘敗,全是張學良的錯誤行動引起的。一、 蔣介石真的不願意抗日嗎。
從最近公布的蔣介石的日記來看,蔣介石在1931年就有抗日的準備。
早在「九一八」發生不久,蔣介石就在1931年10月7日的日記中這樣寫的:
「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鬥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與夫國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國民固有之勇氣與決心早已喪失殆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之堅持,非惟於國無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慮,無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與人格,以及革命精神與主義而已。是故余志已決,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於絕境,迫我民族至無獨立生存之餘地,則成敗利鈍自不暇顧,只有挺然奮起,與之決一死戰,恃我一己之犧牲,以表示我國家之人格,以發揚民族之精神。」
抗戰之前這段日記自然是不可能公布的,世人包括身邊接近的人都無法洞察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從他的日記看來,蔣介石之所以忍辱負重,不抵抗,自認為完全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他深知倉促應戰,只有自取敗亡。其內心的痛苦在日記中多有流露,在他授意把兄弟王郛簽定屈辱的《塘沽協定》後,1933年6月3日曾在日記中表明心跡:「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不過,客觀而言這個協定確實將日本全面侵華的計畫延緩、推遲了四年,為中國贏得了一定的準備時間。在當時背景下,包括胡適在內的許多有影響的知識份子也是贊成委曲求全、爭取時間的。
1934年9月,蔣介石授意陳佈雷寫出了關於日問題的《友乎?敵乎?》一文,以「徐道鄰」之名發表在《外交評論》10月號。這篇長文指出,如果日本以美、蘇為假想敵,除非日本真的能在10天之內滅亡中國,如果戰爭拖上三個月、十個月或半年,「則日本地位甚為危險」。「中國的武力比不上日本,必將大受犧牲,這是中國人所不容諱言。但日本的困難,亦即在於此,中國正唯因沒有力量,即是其不可輕侮的力量所在。戰爭開始,在勢力相等的國家以決戰為戰爭的終結。但是在兵力絕對不相等的國家,如日本同中國作戰,即無所謂正式的決戰,非至日本能佔盡中國每一方里之土地,徹底消滅中國之時,不能作為戰事的終結,兩國開戰之際,本以佔領政治中心為要著。對中國作戰,如以武力佔領了首都,制不了中國的死命。」
徐道鄰實有其人,並非筆名,此人是北洋軍閥徐樹諍的兒子,曾在蔣的侍從室工作過,大約是個司局級的官員,蔣不想用自己的名義,也不想用陳佈雷的名義,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以職位不大不小的「徐道鄰」的名義發表,陳佈雷為此叫好,認為其中還蘊涵有「慢慢與鄰道」的意思。
日本方面大概也察覺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蔣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紛紛翻譯轉載,和平談判的空氣一時濃了起來。1935年3月1日,蔣在日記中幾乎鬆了一口氣:
「表明對日外交方針與態度,國民已有諒解,並多贊成,一月之間外交形勢大變,歐美亦受影響,自信所謀不誤。」而且其中隱隱透出了幾分得意。
然而,日本對華侵略蓄謀已久,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早晚總是要爆發的。對此蔣也不是毫無預感。他之所以一再試圖拖延全面戰爭爆發的時間,就是希望能準備得充分一些。1936年9月26日他日記中說:「三年之內,倭寇不能滅亡中國,則我何患其強迫,但此時尚不可不隱忍耳。」這一點他在三年前,即1933年7月14日的日記中說得更明白:「以和日掩護外交,以交通掩護軍事,以實業掩護經濟,以教育掩護國防,韜光養晦乃為國家唯一自處之道乎。」實際上,在1937年前的5年間,抗戰準備的成效確實也是顯著的,比如:
1、 任用德國顧問,修訂公布了陸軍典範令;
2、 任用俞大維,將步兵兵器標準化;
3、 設立軍用化學工廠,使最基本的軍械彈藥能自足;
4、 空軍擴充到飛機600架(儘管能實際對日作戰的只有220架);
5、 在各省督促修建公路,完成了浙贛、粵漢鐵路;
6、 幣制改革,法幣用紙,白銀公有;
7、 公布兵役法,開始徵兵;
8、 派宋子文、孔祥熙、蔣廷黻等分頭遊說美、英、蘇等大國,爭取外交主動,等等。
等到1936年12月意料之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國共實現合作,結束內戰,共產黨宣布接受蔣的統一領導,共同抗日,蔣的個人聲望大大提高。在知識份子中有廣泛影響的胡適早在1935年8月就說過:「蔣先生成為全國公認的領袖,是一個事實,因為更沒有別人能和他競爭這領袖的地位。」《大公報》主筆張季鸞也把蔣視為抗日的重心,要抵抗外侮,沒有重心是不行的,哪怕蔣有很多方面不盡人意。
可見,蔣介石是願意抗日的,只是那時候忍辱負重,一再拖延和日本開戰的時間。奈何,張無知被共產黨利用,迫使小日本提前對中國發動戰爭。在武器完全不對成的情況下,山西失守、上海失守這都是最正常不過了。現在教科書上反把這些全部歸罪於蔣介石,千古奇怨哪。
二、 張學良的無知與共產黨的用心
張學良的不學無術其實是出名的,靠他老子打下的江山,不敢和蔣介石對抗一下就投降了,於是被蔣介石器重。表現如下:
1、 其政治上的幼稚在民國大小軍閥中堪稱一學童。老爹死後便無力掌控東北軍,任由軍統滲透,不得不「東北易幟」。「918事變」出國歸來,活脫脫一個憤青面目,激動地向老蔣建議搞「法西斯屜」,全無一個方面軍統帥、國家軍隊副統帥應有的沉穩。此間的東北軍上下思想渙散,各方勢力爭相拉攏,最後發生「西安事變」,完了竟後悔不迭,為陪罪親自駕機送老蔣。身陷囹圄之間,數次要老蔣放他回去,重新統兵。
2、、「918事變」時,東北軍19萬,訓練有術,裝備精良,有作戰經驗,有飛機大炮(大家可查查日軍在瀋陽繳獲的武器便可)。在家鄉守土,佔盡地利人和。關東軍區區1.9萬人,老子憤怒!不放一彈,大好山河盡落敵手,同胞受辱,與那韓德勤有何兩樣!事後扯出一個老蔣的不抵抗電令來推卸,眾所周知,老蔣是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對地方大小軍閥是控制不住的,平時諸事都和中央對著幹,怎摸逃命的時候就如此聽話?
3、 張學良還是一個放蕩公子,張學良接班後,生活更是放蕩。在張學良掌權的3年期間裡,對政事並不專心,每日沉溺於酒色之中。張學良尤其好色,和父親張作霖有妻妾6人不同,張學良對女色採取「用完就扔」的方法。張學良的近側們投其所好,爭相進獻美女來討好張學良,朱鐵生將自己的姐姐和妹妹獻上,晉升為張學良的副官;朱光沐將自己的女兒獻上,當上了總務長;渖熊毅提供自己的妻子,當上財務局長;奉天省長翟文選的妹妹被張學良強姦,翟文選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出家作了和尚。
張學良曾說:「自古英雄愛美人,不愛美人不英雄。我雖不是英雄,但在愛美人方面和英雄一樣」。1928年底張學良易幟後,經常走訪南京。張學良走訪南京的目的不是和蔣介石商談政事,而是愛上了當時外交部長王正廷的妹妹,最後王正廷只好將妹妹進呈。張學良最荒唐的事是將當時的電影明星胡蝶誘拐到北京,電影公司向張學良提出抗議,結果張學良乾脆出10萬元將胡蝶買了下來,可謂驕橫之極。張學良因「九一八」事變後退避不戰而被迫辭職出國時,首先做的事卻是向他的諸位愛妾一一告別,被當時的報紙責罵為「嬌妾重於國土」。
張學良如此揮金如土的生活,當然經常感到錢不夠用,除了加收各種苛稅外,還通過其它渠道搞錢,特別糟糕的是盜賣故宮的珍寶。張學良掌管北京期間,從故宮搬出數百箱珍寶運到上海拍賣,其中有一些極為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比如英國圖書館以12萬英鎊購入了「王右軍快雪時晴圖」,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65萬美元購入了「唐寅踏雪尋樓圖」。
誰是故宮寶物的所有者呢?從法律上講故宮中的一切財物均為末代皇帝溥儀私人所有,這是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簽訂的清帝退位條約中所規定的。然而中國人並不重視法律條文,不知什麽時候故宮中屬於清帝的私人珍寶已變成國家所有,卻忘記了在法律上廢除承認清帝財產權的優待條約。
把這麼一個不顧國家大局,錯誤的把戰爭時間提早的花花公子說成是民族英雄,而且難道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是真的死光了嗎。
至於共產黨的用心,那是更加明顯的。就算共產黨轉移到延安了,如果蔣介石繼續用兵,那麼剩下的2萬紅軍遲早會被消耗光的。所以這時候共產黨最希望借刀殺人,只要國民黨和日本人一開戰,紅軍就不會完蛋。那時候其實共產黨只想生存,根本沒想過要統一中國。至於後來統一中國,一是抗日戰爭拖的實在太久了,所以給了他們很大的機會發展。另一方面是國民黨老是失敗,士氣和民心有所失去。何況在抗日中,最精銳的部隊都已經消耗光了。
三、 西安事變的後果
西安事變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提前爆發。於是,對於一個1928年才基本穩固的政權來說,9年的發展怎麼與發展了半個世紀的小日本對抗。
1、 經濟上。抗戰前國民黨政府曾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強國家金融資本的實力。1935年的幣制改革,對當時及以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生了積極作用。南京政府頒布的一系列的經濟法令,如廢除釐金製和苛雜,實行統一貨物稅;頒布工廠法、實現關稅自主和海關自主,對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在抗戰期間,國家資本的「四行兩局」由於實力雄厚,不但使戰時財政得以統籌調度,更重要的是對後方經濟,特別是工農業生產起了扶助作用。」1937——1944年的8年中,‘四聯總處’對經濟事業的放款總數達496億元,其中對工礦企業的放款比例逐年提高,由1937年的9.3%,列1944年增加列72.2%,8年間工礦放款總數達到316億元」。當時的貸款由於物價上漲,「而往往收回本息時只剩下原先值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貸款等於「直接成為企業的無償補貼」,更談不上對工礦企業的「收括」。對私營企業也是如此,如對民生公司、重慶電力公司、華西實業公司等都大量發放貸款(丁日初等:《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家資本》,《民國檔案》1986年第4期。)。再以資源委員會來說,雖成立於抗戰前,而實際在「九•一八」後為國防作準備而成立的,最初稱「國防設計委員會」,為私人資本無力發展的重工業作了貢獻。應該說抗戰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時間之一,如果那種經濟發展的勢頭能持續10年,那麼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必然會縮小。就算延遲3年,到1840年,中日差距也會減少很多。
2、 軍事上:中國陸軍有步兵182個師、46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6個獨立騎兵旅、4個炮兵旅、20個獨立炮兵團以及其他少量特種兵。總計200萬人。其中蔣介石中央政府直轄的只有70個師(所謂中央軍)。這70個師中,有40個接受過德國人訓練,裝備較好。1936年開始整編陸軍,到七七事變僅完成20個師整編,但裝備沒有完全到位,達不到編製數。其他各師實力僅為編製數的50%-70%。軍需補給。人員補充能力和日軍有較大差距,徵兵制剛剛在部分地區實行。所以,逼蔣抗日,就是叫還未準備好的中國去和早已準備好的日本去倉促應戰。這樣的戰爭不輸才怪。
四、 可怕的而幸好沒發生的結果
共產黨一直說論持久戰,認為中國必定可以戰勝日本。但日本在抗戰中一共才傷亡300萬軍隊,其中100萬關東軍是被蘇聯消滅的,100萬海陸空軍是被美國人消滅的。被中國消滅的部隊只有100萬,其中很多是在盟軍支援下消滅的。但這100萬軍隊,也就是1/3的軍隊,就攻佔了大半個中國,把我們的政府壓縮在西南的大山中。如果那時候沒有美國人,日本從緬甸進攻的話,重慶的淪陷也是早晚的事情。
但共產黨卻認為,淪陷不要緊,因為我們淪陷的是城市,農村和山區還掌握在我們手中,所以我們實際上控制了大半個中國。而且繼續宣揚戰爭的決定因素在於人而不是武器。如果日本那時候真的打下重慶,中國也就失去了抗戰的核心和領導人,各地武裝必定各自為政。那時候日本進行偽化是很簡單的。就算不偽化,也可以以華制華。
不要說戰爭的因素在於人而不在於武器。共產黨建國後這個錯誤理論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到了80年代以後我們才開始用科技化建設軍隊。如果那時候日本真的打下重慶,那麼剩下的地方武裝怎麼和小日本鬥。小日本完全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個個擊破,如果兵力不夠還可以用偽軍。至於個個擊破,那是很容易的。完全可以集中3倍的兵力,再加上空中支援。共產黨其實打的仗基本是靠偷襲,完全沒有進行過正面交戰,那是因為日本在華北的兵力那時候還不足。如果從關東或者從還上抽調部分兵力,完全可以圍殲共產黨。只是日本對形勢判斷錯誤,不小心去招惹了美國。要滅掉中國應該還是可能的。近代以後,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在於武器和背後的實力,而不是人。游擊戰最多只能存在於少量地區,不可能蔓延在全國。所以中國在抗日中完全有被日本亡國的可能。這就是最可怕的卻沒有發生的後果,也只能算是中國的幸運了。但西安事變引發的侵華戰爭的提前爆發,卻不能不說很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危險。如果說賣國,張學良最多是無知,共產黨才是真正的賣國。他們為了保存自己,不顧民族安危,錯誤的把戰爭給提前。
所以說張學良是千古罪人一點也不過分。很希望歷史還蔣公一個清白。
- 關鍵字搜索:
-
千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g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