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企業由沿海向內陸轉移(圖)

 

中國的水污染開始出現向內陸經濟不發達省份遷徙的趨勢,根據中國非政府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中國水污染地圖」網站(www.ipe.org.cn)公布的數據,內陸省份的水污染問題近年來趨向嚴重。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19日指出,由於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政府如廣東開始注重環境保護,一些污染工業因而往內陸經濟不發達省份轉移。

雖然一些指標如2004年「生活污水排放總量」,沿海人口集中的廣東(37.7億噸)、山東(14.1億噸)和上海(13.7億噸)名列前茅,在「工業廢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方面,化學耗氧量(COD)排放最高的三甲分別是廣西(69.4萬噸)、四川(39萬噸)及河北(37.6萬噸)。

在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包含其他污染物的排名中,內陸省份也高居榜首,如氨氮(廣西,年5萬噸)、鉛(湖南,年約84萬噸)、砷(廣西,年91萬噸)、六價鉻(湖南,年45萬噸)、鎘(湖南,年18萬噸)、汞(湖南,年1.6萬噸)、氰化物(湖南,年61.8萬噸)。

追蹤中國水污染問題好幾年的馬軍坦誠,對於內陸省份的水污染程度感到意外。

「中國水污染地圖」的排污數據主要來自官方的《中國環境統計公報》,以及各地區環境狀況公報和環境質量公報。

馬軍說:「中國水污染的控制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主要也不是資金問題,首要解決的是機制問題。」

經常在中國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馬軍舉例說,他在江西看到某污染企業掛上縣政府的「重點保護企業」牌子,牌子上還有「未經批准,任何單位不得檢查、收費」的字眼。企業得到權力保護,可以肆無忌憚地把成本(環保費用)外移給當地社群。

此外,馬軍也在某地方看到大量廢水直接排入一條長江的支流,而河對面卻有一座用外國資金和技術建造的廢水處理廠。這種情形似乎相當普遍,他在某條嚴重污染的河流上游也發現建好棄用的廢水處理廠。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社會普遍的環保意識不強,環境破壞的受害者無法參加環保決策,而環境破壞的受益者卻掌握決策權。一些環保設施淪為官員的政績,因為真正運行設施需要費用,一些地方政府無心執行。

據悉,中國的水污染已經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在高達人民幣2862.8億元的環境成本中,水污染就佔了環境退化總成本的55.9%。

中國的廢水排放增長導致水環境惡化,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並有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的現象;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到污染;陸源污染正影響中國近海海域,2005年中國在近海排放317億噸廢污水,主要入海污染物約1463萬噸;排入海洋的有毒有害重金屬2萬噸,並且進入食物鏈危害公眾健康。

目前全中國有超過三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有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五分之一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不達標,進三分之一的取水量不達標。

他說,水污染也加劇資源短缺的問題。中國在50年間已經失去了一千個湖泊,平均每年消失二十個。

馬軍認為,除了從供應面解決中國的水問題,如南水北調,也應該從需求面著手,如水的再循環和節約來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