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紐約的點點滴滴





轉眼一週又結束了,2006年的最後一個月,時間的車輪總是不由人願望地大踏步前進。總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很多該珍惜地東西,感嘆歲月無情地同時經常想要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腳印,那些深深淺淺的步子見證著一路走來的快樂與傷痛,依然那麼鮮明。

2006年3月30號,一個我一輩子都難忘記的日子,在忐忑不安而又萬分渴望的心情中我降落在JFK機場。一出機場,感覺到的是一種了無人煙的荒涼,完全不是心目中期待的繁華,當時真有掉頭就買機票回家的衝動。於是自我安慰,機場離市中心太遠。到了大學城,被安頓在一棟舊舊的簡陋屋子,看著四面白白的牆,想想這裡以後就是我的家,心酸得有點想哭。不過轉念想想,自己的條件比《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好多了,起碼不是住在basement,心情豁然開朗了許多,「阿Q精神」總能在關鍵時刻讓你找到心理的平衡。來到美國,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安慰」,終於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既來之,則安之」。

最初的幾個月,身邊的中國朋友很少,接觸的大部分是白人和黑人,每次上街見到黃皮膚的亞洲人我心裏就會莫明地興奮,而且不由自主地像「花痴」一樣直勾勾地盯著猛看,就是覺得好親切。說中文也幾乎成了一種奢望,漸漸地舌頭變得有些僵硬,每天都感覺活得好淒涼。我甚至會傻傻地跑去中國超市,和賣魚師傅聊天,因為說中文可以讓我的心覺得溫暖。在國內,朋友們都友善地叫我「路盲」,因為從小我就對方向有點遲鈍,我的字典裡沒有東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對於我這個剛剛到達紐約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不弄丟」,地圖在我手裡簡直就是一張白紙,毫無用武之地,所以至今我仍然保持「乖乖地原路去原路返回」的好習慣。慶幸的是我盡量調節自己,學會了第二件事「如何適應環境」。

學習一直都很緊張,每天機械地繼續「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週末的唯一消遣就是到超市購物。來到紐約,我很少逛街買衣服,因為覺得太貴,真希望1RMB=7.9USD。生活的消費重心轉移到買菜買食品,與我在國內的生活完全相反,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水平嚴重倒退的重要表現。在國內,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找個理由買點禮物犒勞一下每天辛勤工作的自己,現在偶爾買點化妝品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頭髮已經很久沒有去salon打理,現在基本成了枯草一把;臉也很久沒去美容院護理,粗糙得簡直有點像橘子皮。我總會回味以前和好朋友一起的那種很小資的開心日子。回味的同時,我還要考慮這個星期吃什麼,我經常會留意哪間超市這週有打折優惠,我學會了收集各種coupon,我還學會了比較哪間超市的食品新鮮,一向不擅長煮食的我廚藝突飛猛進。我也成了「99 cents store」的常客,我儘可能的在那裡買生活必需品,貨比三家和精打細算變得尤其重要。我學會了第三件事「獨立生活」。

生活越來越覺得平淡無趣,每天除了上課就是看書,寂寞無聊漸漸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想念國內的老友,想念遠方的親人,想念週末能夠去酒吧瘋狂的日子。我發現自己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性格超級樂觀的摩竭女孩變得鬱鬱寡歡。於是我去Gym健身,我去練Yoga平靜自己煩亂的思緒,試著找回從前的快樂。太多的時候我總會笑自己,明明是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卻總想得那麼複雜,可是骨子里根生蒂固的多愁善感使我無法自拔。每個星期打電話給家人和朋友成了慣例,因為和他們聊聊國內八卦是最好的慰藉思鄉情節的方法,另外也匯報我沒有在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沉淪腐化。我羨慕天空飛過的小鳥,好希望能有對會飛的潔白翅膀,能夠自由翱翔衡越太平洋,重回故鄉親人的懷抱。於是我學會了第四件事「習慣寂寞」。

留學的生活使我成熟了很多,思考問題也變得理性多於感性。在不知不覺中紐約從陌生變得越來越親切,我不敢說我很愛這個城市,但是有一種很特殊的眷念。因為在這裡我體驗了完全不同的異國文化,我體會到生活的含義,我也學會了真正的長大,紐約記錄了我的許多酸甜苦辣,這裡有我難忘的回憶。2007年就快到了,我在磨煉中和紐約一起真實地成熟變老……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