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報告稱人才流失代價高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國際遷徙最大的負效應是人才流失,中國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然而,有學者反駁說,人才流動全球化是今後的方向,人才流動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寶貴的國際經驗,這種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報告說,中國向海外移民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目前的海外移民人數已經達到3500萬人,被認為是國際上最大的移民群體,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是他們最主要的聚集地。

報告說,20世紀最後10年,共有46萬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在美國定居,使在美中國大陸移民數量增長了一倍。2000年到2005年,美國更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35.5萬中國人移居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報告指出,國際遷移有好處也有壞處,其中最大的負效應是人才流失。報告說,改革開放後的移民中,留學人員、知識型人才佔了很大比例。據估計,在海外的中國大陸專業人才超過30萬,這些由中國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科、教、研領域,特別是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知識經濟領域為移居國工作,對急需發展人才的中國無疑是一種損失。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對這一結論提出了異議。他說:「大家光是看到多少人才跑到美國去了,跑到英國、跑到歐洲去了,沒有想到通過人才的流動中國所學到的東西,這些是無形的,並且是非常關鍵的一些經驗。早期流出去比較多,現在向回流。我們也不能光看回流的人數,認為回流多了損失就少了,出來多了損失就多了,不能機械地從數字上來算這個東西。」

鄭永年認為,很多在海外事業有成的人,因為科研條件優越、孩子的教育問題等各種因素,無法成為海龜一族,但即使是這些人才,也會利用寒、暑假等機會跟中國國內機構進行教學、交流和共同研究等合作。他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超越國界的人才流動是大勢所趨。

鄭永年說:「隨著全球化,這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也是這樣。人才流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你不見得一個人要在一個國家工作一輩子,可能同時可以跟各個國家保持多種聯繫,特別是搞學術的,沒有邊界。世界上的經濟體,從人才市場來說,人才市場開發的經濟體,社會的發展遠遠要好於人才市場封閉的經濟體。」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