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攬入五億「壓歲錢」 相聲和小品差哪了?

晚完了,質量如何?北京青年報的點評是「相聲越來越像小品、小品越來越沒長進、歌曲越來越不流行、廣告越來越高價碼」。

北京青年報2月18日報導相聲越來越像小品、小品越來越沒長進、歌曲越來越不流行、廣告越來越高價碼----—1983年到1990年,歌舞類節目絕對是央視春晚的主角,1990年後,語言類節目的份量越來越重,到了2000年,竟然發展到「春晚好不好看,就看小品、相聲怎麼樣」,抓好語言類節目成為每屆春晚導演的頭等大事。然而,透過昨日播出的2007年央視春晚,也許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語言類節目再這樣搞下去,只能靠假掌聲支撐了。

化裝相聲:和小品差哪了?

今年雖然3個相聲突破性地保住了春晚名額,但仔細研究,卻讓人納悶。3段相聲中,最先出場的是馮鞏、李志強的《咱村的事兒》。二位一登場就透著蹊蹺:半個大西瓜,一籃子瓜果梨桃,一罈子端起來就可以喝的水,還有表演中馮鞏用的3頂帽子,細數下來不下7件道具,可是,主持人卻說這個節目是情景相聲。這段相聲的表演中,既沒有「貫口」,也沒有「柳活」,一上來就是扮演角色,一會兒村長、一會兒八路軍戰士,這種表演方式到底和小品差哪兒了?其次登場的李金斗、大兵、趙衛國的《免費電話》也是如此,舞臺中央有屏風,男扮女裝的李金斗戴了兩回假髮,順帶一頂廚師的帽子,和大兵滿舞臺「運動」;僅有趙炎、周煒的《我慣著他》是在「說」相聲,不過遺憾的是,這段相聲也不是新作,是央視第三屆相聲大賽的參賽作品,抖出的包袱只有現場安排的工作人員在叫好……

小品:大腕只會複製自己?

與日漸式微的相聲相比,小品的日子則要好過得多。趙本山、宋丹丹是一定要上的,除了他們,黃宏、郭達、郭冬臨、蔡明、潘長江哪年也沒見落下誰。所謂春晚年年看,年年看舊人。舊人又是在不斷地複製自己中,延續著春晚小品相對固定的舊模樣。郭冬臨的小品《回家》依然重複著蠻橫不講理的作風;黃宏、牛莉的小品《考驗》乾脆扒了多年前網上的一個FLASH;最值得期待的「山丹丹」組合今年延續了多年前《昨天、今天、明天》的風格,推出了《白雲黑土三部曲之策劃》,兩個人的行頭沒有任何變化,但笑料和當年的一步曲相比差著不是一個檔次……

歌曲:不再代表流行趨勢?

1983年的春晚中,李谷一一人獨唱7首歌,那些曲目即使在24年後的今天,也堪稱經典。1987年,臺灣歌手費翔在「春晚」上演唱了《故鄉的雲》和《冬天裡的一把火》,成為縈繞國內大街小巷的流行曲目。1995年後,獨唱成了民族歌手的專利,流行歌手只能綁在一塊在合唱單元中露一小臉。與之對應的是,春晚中的流行歌曲也不再是下一年流行指數,而成了上一年「口水歌」的總結。今年春晚中,歌手阿牛、陶喆、蔡依林、張韶涵、容祖兒每人只分到了半首歌;火風、劉嵐,龐龍、姚貝娜,兩對「夫婦」合唱了一首《老婆老公我愛你》;唯一有機會唱完整首歌的流行歌手是韓紅,之所以例外是因為搭檔是「非洲友人」郝歌,但歌曲是多年前的老歌《在那遙遠的地方》,不具有重新流行價值……

舞蹈:唯一可能被記住的春晚節目?

「唯一可能被記住」這種提法雖然有些絕對,但相比於其他節目形式的老腔、老調、老人、老模式,你卻能清楚地看到舞蹈、雜技節目的新鮮和活力:藏舞《飛弦踏春》的表演者是西藏拉孜縣最樸實的農民;武術加舞蹈《行雲流水》中,彙集了8個太極拳冠軍;《進城》中東北師範大學的學生用舞蹈表現了剛進城的鄉下人的迷茫和無助……草根的演員加上新鮮的節目創意也許才是今年春晚留給我們的年度記憶。

央視春晚攬入五億「壓歲錢」

2007年央視春晚節目的老套並未影響春晚廣告的進賬。今年春晚的廣告價位全面上漲,20點報時廣告底價達到575萬元,零點報時的底價甚至達到了1000萬元的歷史最高價。與去年春晚12分鐘的廣告時間相比,今年春晚的廣告時間縮短至10分鐘,另外加上20點報時和零點報時各10秒廣告,屆時總廣告時間為620秒,廣告總收入有望超過5億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