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真實故事
歷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什麼樣子?為什麼他在位幾十年並沒有因為剛直不阿而遭到大災難?現在讓我們輕輕揭開歷史帷幕,看一看真實人物的面貌。大姦必摧反貪官、除惡霸,是包拯一生中最為突出、最為後人稱道的業績。在歷史上曾留下許多有名的包公戲。在戲裡面不僅塑造了清官包拯,還塑造了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公孫先生、南俠展昭。這一幫人馬團結一心,神通廣大,鍘貴戚、鍘國舅、鍘一切貪官污吏,包公手握尚方寶劍,甚至連皇帝的聖旨也可以對抗。什麼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什麼陰陽鏡,連閻王老子也要退讓三分,什麼妖魔鬼怪也都不在話下。這些帶有神奇的情節,是人民創造的,人們看了心情舒暢,揚眉吐氣,貪官污吏看了膽顫心驚。這些神奇的情節並不完全是事實,這是被誇大了的藝術形象,真實的包拯既無這麼大的權力,也無這麼大的神通。但是,這一切,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應該說,這一切藝術創造又都是有其歷史事實做根據的。在包拯30多年任職期間,在他的彈劾之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是亙古少見的!為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包拯往往奏上三本、五本、七本,甚至連奏多本,像連珠炮,火力十分集中,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這些被彈劾者,都是有權有勢有後臺的人,是活老虎。其中有些人比包拯的官職還要高,權能通天,雄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包公敢於據理力爭,不畏權勢,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出類拔萃、望塵莫及的。如6次彈劾張堯佐,彈劾宰相宋庠,7次彈劾王逵,都是震動全國的大案。其中特別是彈劾張堯佐,是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
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原來在基層任推官、知縣、知州等小官。張貴妃得勢以後,他進入京城,很快就當上了三司戶部判官,戶部副使。不久,他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內銓(管理官員的任用),又晉升為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剛加上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又晉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正式擔任三司使。這種扶搖直上、一年之內晉升4次,簡直是坐飛機式的升任,使許多人感到吃驚。
三司使是戶部副使的頂頭上司,包公任戶部副使時,親眼目睹了張堯佐的為人。當包拯踏入諫院,便著手整頓綱紀,端正朝風,和諫官陳旭、吳奎等人對張堯佐提出彈劾,展開抨擊,指出張堯佐是個庸才,建議仁宗皇帝把他調離三司,降職使用改授其他閑散職務。
過了月餘,張堯佐不但沒有貶低,反而提升為比三司使還要高的宣徽南院使,並同時兼任另外三項重要任務,這次彈劾的結果,張堯佐的勢力更大了。很明顯,仁宗皇帝有意要頓挫臺諫官的鋒芒。
皇帝的任命一出,群臣議論紛紛。包公在3天內又上了第二個奏章,更尖銳地指出張堯佐是竊踞高位,不知羞愧,是盛世的渣滓,白晝的魔鬼!其用詞已經達到異常的尖銳。
過了幾天,未見動靜,包公又趁熱打鐵,發動第三次彈劾,指出張堯佐一日而授四使,比之過去,史無前例,訪之今日,人心不安,這不僅破壞了章典,損害皇上的威信,也損害了國家社稷的利益,是萬萬使不得的。
仁宗皇帝仍聽不進這些意見。
這時不僅唐介、張擇行、吳奎群起參加彈劾,連平時很和氣的御史中丞王舉正也挺身而出,批評張堯佐恩寵過甚,使忠臣齒冷,義士心寒;如不採納,請罷御史中丞之職。
臺諫已經發展到大臣要摜烏紗帽了,仁宗仍然下不了決心。
王舉正不得已亮出最後一張王牌,要求廷辯。也就是與仁宗當面諍諫。在這次廷辯當中,包公作了長篇發言,措詞激烈,情緒激動,唾沫濺到了仁宗的臉上。滿朝文武大臣,大驚失色,仁宗處境尷尬,擺駕回宮。
這次廷辯震動了全體朝臣。聰明多智的張貴妃從中疏通,張堯佐自動請求辭退免去了一些職務。但是仁宗皇帝玩了一個緩兵之計,只過了幾個月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給了張堯佐。包公又繼續與吳奎聯名上章,指出張堯佐貪慾過盛,不能逞其私慾,熏灼天下。
4天不見回音,包公又連續上章,提醒仁宗,大恩不可頻頻給人,給多了就降低了君王的威信;群臣的輿論不能固執地違背,牴觸過分了就會失去人心,造成動亂。
這樣一再地勸諫,終於說動了仁宗,張堯佐不再升遷。張貴妃又病死,外戚擅權的危險局面才算暫時緩解。
6次彈劾張堯佐,是包公一生許多重大經歷中的一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那剛正不阿、大姦必摧、敢當風險的氣魄、決心和毅力。人們稱他為「包青天」賦給他許多神奇的幻想色彩,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愛民,是一個軸心「清官不到頭。」「文死諫,武死戰。」
縱觀歷史,這兩句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剛直敢言的諫官,不是罷官受刑,就是被砍腦袋,幾乎找不到能夠安保終生者。司馬遷是那樣的博學多才,漢武帝也不是無能的昏君,就是因為提了幾條並不算壞的意見,結果受了宮刑。司馬遷含著血淚吟出了震撼千古的詩名:「哀莫大於心死,辱莫大於宮刑。」再細看與包公同時代的、併肩戰鬥過的很出色的諫官吳奎、陳旭、杜樞等人,也都在臺諫的政治鬥爭中紛紛落馬,無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唯有包拯,一生經歷多次重大的政治風雨,總是節節得勝,化險為夷。雖然也有兩次小的波折,也並非出自臺諫,這是很不平常的。
這是一個謎。這個謎,被神奇的故事、理想的光環、美麗的讚歌這塊五彩繽紛的幕布遮蓋了近千年,很少有人探其根底。
首先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看。北宋王朝的統治者,接受唐王朝分封割據的教訓,強調集權中央,統一法紀,提倡謙恭謹慎為賢。經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政局比較平穩,生活比較安定。在數十年和平建設的大環境裡,再加上倡導謙恭謹慎聽話,漸漸地出現了一種負效應:循默苟且,頹唐懶惰,寬怠鬆弛;漸漸地發展到百職不修,紀綱廢壞,貪污腐敗之風蔓延;隨之盜賊四起,異族侵邊,農民起義造反的動亂之事也多次出現。到了仁宗時代,已經是危機四伏,美夢破滅,急需要來一場大的改革,清除積弊,振興吏風。仁宗皇帝比較開明,也想幹一番事業。以仁宗皇帝為中心,增加臺諫的力量,提介大膽的臺諫,甚至可以當著皇帝的面,展開廷辯。於是一個反貪污、反腐敗、反官僚主義的風暴便在皇帝周圍刮了起來。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時的包公,擔任監察御史,積極支持新政。可以說,是仁宗皇帝需要、時代需要有人站出來的大聲疾呼,於是,包拯便應運而生。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大環境,包公是出不來的,即使出來也要被壓死的。
正如包拯自己所說,他「生於草茅」,是一個不大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包公的母親臨產前夕還上山砍柴。包公青年時代雖然還有條件讀書,但生活仍然比較貧苦。後來雖然考取了進士,又在家中守孝10年,直到29歲才出去做官。包拯長期生活在下層,對下層人民生活的疾苦十分瞭解。他能關心人民生活、反貪除霸、清正廉潔與他的貧苦出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包公的遠祖申包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愛國誌士。他與伍子胥既是好友,又是宿敵,史書上記載著他們之間一個要滅楚國,一個要救楚國的悲壯故事。
包公童年時代,就熟知這位遠祖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故事,受到很好的熏陶。
包公22歲在家守孝時,翰林學士劉筠出任廬州知府。這是一位工詩、善文、才華出眾、一身正氣的清官。他就是因為與當政的奸相丁謂勢不兩立,才要求外任的。
劉筠很重視人才,特別賞識包拯。他的言行,為包公做人起了榜樣的作用。
包公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理想集中起來就是:忠君、愛國、愛民。愛民,是一個軸心。他的所有奏折,都是為了愛民,同時也是為了忠君愛國。他的言辭是激烈的、尖銳的,但是他對仁宗又是尊重的,雖然有時唾沫迸到臉上,但他仍是一片赤誠的表明,他是忠心保護宋王朝,沒有半點輕視,更沒有半點兒私心。他的決心是大姦必摧,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沒有皇帝的支持,什麼事也是辦不成的。因此,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分清形勢,說清道理,打動仁宗的心。力絕魯莽、傲慢之氣,而且經常表明,自己認識膚淺,思想愚昧,如果有不妥之處,甘願伏罪。他的奏折,有時可以使仁宗出一身冷汗,卻不會懷疑其忠誠。這些絕妙文章,現代人讀來仍然可以學到許多哲理。
任何一位統治者,都有一根最敏感的神經,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仁宗是一位開明的皇帝,你可以批評,但是絕不允許蔑視、不尊重。觸到了這根神經,就要丟烏紗砍腦袋,甚至滅九族。包公在這一點上,頭腦清醒,比較聰明。
包拯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做事踏實,講究實際。他必須抓住事實,才發動彈劾,彈不虛發。他的批評很嚴厲,又經常設身處地為仁宗考慮,他有什麼難處?如果第一個方案達到不到,能否採取第二、第三個方案。這樣就給仁宗提供了一些緩衝的餘地,有了下臺的階梯,打破了僵局。譬如許多人共同彈劾貴戚張堯佐,說他不配當三司使。仁宗正在迷戀張貴妃,不願太傷感情,下不了決心。包公就婉言提出能否調出外任,緩和一下輿論,逐步分段解決矛盾。這樣仁宗就有台階可下,打破了僵局。
既勇且智慶歷四年十一月,進奏院舉辦了一次祠神會,請一些文人學士赴宴,吟詩作賦,欣賞歌舞。經費的來源是:衙門賣廢紙的公款和蘇舜欽自己拿出一部分私款。這本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有人向仁宗寫了舉報信,說蘇舜欽不僅盜用公款,而且在會上大罵孔子,寫《傲歌》,蔑視、攻擊皇上。這一狀,觸動了那根最敏感的神經,禁職,一腳踏翻在地。范仲淹是蘇的推薦人,宰相杜衍是蘇的岳父,兩位大臣也被拉下馬,降了職。同時被株連的還有一批著名文人。保守派首領王拱辰幸災樂禍地說:「吾一舉網盡之矣!」
蘇舜欽是一位青年新進,頗有文采,敢於進諫,是站在改革派一邊的。被打擊的這一批著名文人,其中多數也是包拯的好友。包拯是支持改革派的,他既沒有參加這次宴會,也沒有跟隨他的頂頭上司王拱辰參加這場鬧劇,他是異常冷靜地站在一旁目睹了這場非正義的誣陷活動。所謂的「慶歷新政」,曇花一現,從此煙消雲散。包公在諫院裡也失去了志同道合的夥伴,變成孤掌難鳴。面對這場悲劇,該怎麼辦?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包公提出了請調外任的報告。他很機智地使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
即勇、且智、能攻、能守,這就是屢戰屢捷的包拯,他並不神秘,卻永遠值得人們學習、思考、借鑒。
- 關鍵字搜索:
-
包公
來源: 青年月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o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