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生活在何種社會主義?
從上小學一年級就被告知,我們生活在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比起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是何等來之不易的幸福。人人有工作,當然得有本地戶口,雖然工資低了些、不吃不喝、半年能買一輛自行車,當然還得另外沒法籌足夠購買自行車的工業品券。若家中有人結婚,則須親朋鄰居,個個出力,湊齊工業品券,才能湊足三十六條傢俱腿。
個個有飯吃,當然也得有本地戶口,每年一戶發一大堆券。雖然品種繁多,包羅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但量是少之又少。
首先是地方糧票、依據不同勞動強度的工種定量。若要出差外地,則要去換成全國糧票,否則到了外地無處可去吃飯。
其次是油、肉、糖、鹽、布、鞋、甚至火柴、針線、粗草紙(手紙)等等幾十種票證。逢過春節也許還有豆腐票,瓜仁票之類以改善生活,蔬菜緊張時、每戶一天半棵白菜。可見制定此類計畫的官員也絞盡了腦汁。
當然只要有戶口,每家都居有定所,不會讓你露宿街頭,但一家三代同居一斗室者不在少數。青年男女要婚嫁,先要考慮能否在斗室中再攔出一間斗室,否則免談。
當年上海黃浦江邊的堤岸,被稱之為情侶牆。不管寒凍臘月、還是夏日炎炎,一對對情侶摩肩接踵,綿延數公里,成為大上海一道靚麗的夜景。
所以做那時的家庭主婦難度極高,要做好詳盡計畫,家中不能厚此簿彼,非高智商不可為。當然這是城鎮居民才能享受得到的。
至於農村戶口則在此類計畫之外,一切靠自力更生,做到豐衣足食。景況可想而知。
當然也有例外,各級政府均設有機關事務菅理局,為各級幹部和有頭有臉的民主人士、提供體面的住房及各類特殊食品,以保證這批勞心者的身心健康。
直到了八十年代才知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個道理。卻巳在這樣的」社會主義」中生活了幾十年。
不知不覺中自己巳步入老年,與時俱進、踏進了又一種」社會主義」,首先是」計畫經濟」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為此爭論了一番,究意姓」資」還是姓」社」,最後決定姓」社」。
隨之而來的是」抓大放小’,於是國企改制,原來的領導以企業作抵押,從銀行貨款作資本金,一夜之間成為大股東。當今黨內的利益集團多為此類蛀蟲。
職工或賣斷工令,成無業遊民,或下崗拿生活費,熬到退休,靠菲薄的、還是寅吃卯糧的養老金艱難度日。雖有所謂」醫保」,但切忌生大病,付不起巨額醫藥費,只能等死。
年輕時低工資、低消費的國家政策,導致這批老工人巨大的剩餘價值被政府吞食,成為社會變改的直接受害者。
我國是一黨執政長達近六十年的國家,既是一黨執政便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為前幾任政府的錯誤推卸責任。應理所當然的承擔起補償甚至賠償、道謙的責任,否則如何取信與民。
混混沌沌五十八年過來了,知道自巳一直生活在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但這五十八年的」社會主義」可謂似萬花筒般千變萬化,讓吾輩百姓看不懂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我們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