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獨尊話「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觀東部沿海廣大地區的地理形勢,泰山踞高臨下,但凌於齊魯丘陵之上,相對高度達1300多米,與周圍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格外高大,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明太祖朱元璋御製《岱山高》中說:「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裡,影照東海兮,巍然而柱天。」整體結構有些像金字塔的特點,上高下穩,所以有「穩如泰山」之說。

泰山遠古時始稱大山,太山。《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泰山也叫岱宗,杜甫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何謂「岱」?《說文》釋:「岱,大山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替,故為五嶽長。何謂「岳」?《詩經·大雅》「崧高維岳,峻極於天。」《說文》:「岳,古文作囚,像大山之形。」「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傳為群神所居之處。在道教典籍《洞天記》中云: 「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

其實泰山在五嶽之中並不算高,它僅次於恆山和華山佔第三位。在全國大山中也算不上什麼高山。如果說華山是險峻第一,而泰山的第一則是綜合性的,「天地人合一」的統一體。號稱「五嶽獨尊」。西漢文學家東方朔認為: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群山之最。

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著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按「五行」東方屬於木,按「五常」為仁,按「四時」為春,在《周易》八卦中屬震,在「二十八星宿」中為蒼龍。「東」字繁體為「東」 屬會意字。此字從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與「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說。「仁」是天地大德,「春」是萬物更生 「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的騰飛之地。於是,泰山一變而為吉祥之山,神靈之宅,紫氣之源,萬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能靈應昭昭。齊魯大地上至今流傳著「吃了泰山靈芝草,返老還童人不老」的諺語。先秦帝王封泰山時,怕惡傷山石,觸怒神靈,便用蒲草裹住鑾駕車輪上山。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泰山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裡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登山路線分東西兩路至中天門會合後直達極頂,總路程達9公里,台階6293級,號稱七千。在這約10公里的登山盤道兩側,把整座泰山作為完整的自然空間,進行了巨大的整體構思。李白在《游泰山》詩中說:「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泰山最險處,當推十八盤」。從對松山谷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全共計1630餘台階,垂直高度400米。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只通南天門。南天門又名「三天門」,為三個「十八盤」的盡處,海拔1460米。南天門,是對北座「北天門」說的;「三天門」則是對山下的一天門和中麓的中天門(二天門)說的。步行者一般從岱宗坊出發,歷經萬仙樓、斗母宮、中天門、朝陽洞、南天門、碧霞祠直上玉皇頂。玉皇頂為泰山的極頂。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屬此地。泰山不僅景觀雄偉壯麗而且有其相當的神蘊在。

歷代帝王對泰山都非常尊崇。相傳古時候有七十二代君主的興起,都是在泰山上會諸侯封禪祭祀。傳說無懷氏、神農氏、炎帝、黃帝、堯、舜……都曾到泰山封禪,以表達對天神祐護的謝意。從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九年登上泰山封禪以後,西漢武帝劉徹,東漢光武帝劉秀、章帝劉達、安帝劉戶、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等都曾登上泰山進行過封禪。其中漢武帝登山七次,清高宗弘歷登山六次。但有趣的是有幾大明君未能到泰山封禪,如唐太宗、康熙等。唐太宗有三次想去泰山封禪,但皆因突變事故而中止。其中貞觀十五年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從長安起身去泰山封禪,在車駕到達洛陽時,天上慧星之變,於是李世民立即下令,停止去泰山封禪。泰山不但為歷代的封建帝王所尊重,也為歷代的文人所敬仰。周朝的孔子,魏時的曹植,漢時司馬遷,晉朝陸機,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轍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讚頌泰山的詩文。歷代文人稱讚泰山的詩詞歌賦約一千餘篇,題字刻石,到處可以見到。

為什麼泰山這麼吸引人呢?

整座泰山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神」。故民間有"濟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說,泰山腳下即是泰安。古代帝王叫「天子」,認為權力來源於天授君權,所以敬天敬地。《史記·封禪書》正義篇中寫到「此泰山頂上筑壇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何以非到泰山封禪,「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漢書》張晏 注)。其實泰山本身就是神靈具全的。

泰山香火鼎盛,寺廟居多,佛道仙並存。佛教的寺院有很多:靈岩寺、普照寺、光化寺、四禪寺、雙泉庵、銜草寺。其中著名的靈岩寺位於泰山主峰西北20公里處靈岩山南坡。唐李吉甫在《十道圖》中將它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域中四絕」。寺內外主要古建築有金剛殿、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五花殿、積翠證明龕等。大雄寶殿西有摩頂松,相傳唐玄奘去西天取經前曾來此摩撫:「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長,歸時向東,使吾門弟子知之。」後果然東指而取經者歸。後人為記其事,又在樹下植一柿樹,意為「百(柏)事(柿)如意」,今雙株並立,根深葉茂,每至深秋,柿紅柏綠。

除了佛家的寺院之外,還有道家的道觀:岱廟、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玉皇廟等。岱廟舊稱「東嶽廟」俗稱「泰廟」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碧霞祠供奉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此外還有「泰山神」又稱東嶽大帝、東嶽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晉·張華《博物誌》:「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道教認為,泰山神「主管人間貴賤尊卑之數,生死修短之權」。

泰山有許多神話故事與神跡。

《泰山紀事》載,「傲徠峰下潭中,白龍最為靈異。古傳龍化美丈夫,為岱南田家佣,復贅為婿。善灌園,每夜澆田,蔬畦皆滿,不聞轆轤聲。鄰人異之,從園隙窺視,乃見白龍長數丈,銀鱗萬點,寒光奪目。半身入井吸水,吐盈數畦。其人驚僕,遂宣傳之。龍知事泄,乃辭去,語其室人曰:‘家在傲徠峰百丈崖下’。今日白龍池是也。」

魏曹植曾寫《飛龍篇》「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丁登玉堂 金樓復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明代文學家於慎行看到「海市蜃樓」景象:山中雲氣從澗壑吐出,如一縷煙,稍上而大,東西聚散,車馳馬奔 悠然往來,頃刻滅沒。於是可大大呼:以為平生未有,從者盡歡東方作矣。回而東望,有山數峰,如臥牛車蓋之狀,而又漸沒,赤霞半天,光色媚麗,間以碧綠,熠耀五色,直射衣袂。頃之,平地湧出赤盤,狀如蓮花,蕩漾波面而燁煒不可名狀,以為日耶!又一赤盤大倍於先所見,側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

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煉丹於東岩呂祖洞,食虯成仙的故事。呂洞賓曾在虯在灣東崖題詩,虯常對詩頂禮膜拜,呂祖揮筆點其額,虯興雷化龍飛去。洞東有飛虯嶺;洞內有宋人於紹聖及政和年間委託《呂祖詩二首》方碣:「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昔年留字識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蛟虯知我字,故留蹤跡不沉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泰山充滿了神秘的力量。泰山因「神」而得名,故而吸引十方來客仰慕,歷屆帝王朝拜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了泰山的內涵極為豐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