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面臨多重困境的「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依靠兩大因素支撐,一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二是環境生態補貼。

這些年無遠弗屆的「中國製造」,現在卻面臨多重困境。這困境不僅源於在國際市場遭遇到的信譽危機,還源自支撐「中國製造」的兩大因素難以為繼,以及中國政府出口退稅政策的改變。

首先,「中國製造」目前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構成基本上以資源性產品、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製成品和半成品為主,大都是美國的日用消費品,引發這次信譽危機的主要是食品與食品原料。由美國開始的這一輪中國產品信譽危機正在全球擴散,各國都不斷曝光中國產品的品質問題。中國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不得不在7月3日公開聲明,在2007 年上半年,供應國內消費的產品有19.1%不合格。在小公司生產的產品中,不及格率接近30%。

但「中國製造」的信譽危機並未過去,多米諾骨牌效應還在擴大,比如玩具因塗了含鉛油漆而被從市場召回;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在沒有告知經銷商的情況下,省略了一項特別安全工序--在輪胎鋼絲帶束之間加入6 毫米的橡膠層以增加輪胎的耐磨性能,從而導致一起致命車禍引發的訴訟案,讓「中國製造」的潛在危害再次成為美國人的關注目標──與2005年由英國BBC 開始推動,美國《新聞週刊》、《時代週刊》均緊隨其後大舉宣揚的「中國年」相比,中國經濟得到的不再是讚美與充滿信心的前景展望,而是懷疑、批評與悲觀的預測。「擁抱熊貓派」前所未有地暫時沉默。

其次是支撐「中國製造」的兩大因素難以為繼。「中國製造」依靠兩大因素支撐,一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二是環境生態補貼。而這勞動力價格低廉是以中國勞工的生命補貼為代價的。所謂「生命補貼」指的是:第一,中國勞動力幾乎沒有醫療、養老、失業這類社會福利的任何一項。第二,中國勞工的工資之低與其工作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及工作環境之危險更是不成比例。

而環境生態補貼指的是中國為了成為「世界工廠」,是以嚴重透支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近20多年來中國環境高度污染,從去年以來不斷見諸於媒體的各種污染事件,標識中國生態已經逼近人類的生存底線。儘管世界銀行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在報告中刪除了「因為污染導致中國每年有75萬人過早死亡」這一內容,但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亦公開承認「中國目前已經進入水污染密集爆發階段」,太湖、巢湖等地的藍藻污染正好成為這段話的註腳──而中國勞工的生命補貼已經不可能有更低的底線,千孔百瘡的中國生態環境也再不能承受肆無忌憚的掠奪。

第三則是「中國製造」在世界產品價值鏈條當中,屬於利潤最少的一環。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雖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生產訂單,但接到訂單的中國生產廠家最終能賺多少錢呢?有人曾以一種玩具為例計算過,一種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兒童玩具零售標價是100美元,但粗略計算下來,中國生產企業的毛利潤是每件3美元,中國外貿公司的毛利潤是每件7美元,在這條生產價值鏈條中,中國內地的生產商和外貿公司總共才獲得了10 美元,只有商品零售價的10%。這種低利潤存在於絕大多數出口行業當中,過去因為中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即國家對外貿商品實行出口補貼),而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改變出口退稅政策,許多出口企業已經難以為繼。

由於統計上的時滯,「中國製造」因信譽危機引發的負面效應,暫時還不會在中國上半年出口貿易的業績單上反映出來,所以中國政府還可以充滿信心地宣布: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左右。貿易順差將超過千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以上。但中國政府必須正視一點:中國經濟的軟肋在於對外依存度過高,國內生產總值的8成以上來自於固定投資加出口。儘管中國當局可以將最近一輪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品質的杯葛說成是貿易戰的一種手段,但中國產品品質低劣卻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信譽危機必將嚴重影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以及價格,進而對國內就業、消費均構成影響。而第二、第三兩個因素則是「中國製造」一直面臨的嚴重制約,面對這些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