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是靠美國打贏的
近日看了些許有關二戰歷史的評論,對有些人故意貶低和歪曲美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感到震驚。由此心生感念,該是找些資料為美國正名的時候了。網上許多人都認為當時蘇聯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戰爭潛力遠超德國,然而事實是否是這樣呢?實際情況正好和我們所知道的相反,在對戰爭經濟最關鍵的機床儲備上,德國擁有130萬對40萬的絕對數量優勢,在質量上德國的機床更是遙遙領先,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在武器再生產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再來看另一項關鍵指標,汽油。德國人的合成汽油,以及用購入原油合成的汽油大部分是87號(辛烷值);而俄國人用自己的技術從原油中提取的汽油才70號(辛烷值),而且產率只有可憐的5%。如果說87號汽油能讓德國飛機上天的話,那麼70號汽油只夠斯大林煮速食麵的。
在蘇聯向後撤退的過程中,損失了大部分的工業、採礦業和農業,那麼蘇聯究竟是憑什麼打敗德國的呢?實際上答案很簡單,美國和英國的援助。
就拿航空汽油來說,蘇聯自產只有181萬噸,而西方(主要是美國)援助了258.6萬噸。更重要的是美國援助的高辛烷值添加劑,這讓蘇聯能生產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而蘇聯本身根本就沒有開發這種成品的能力。
用于飛機製造的鋁,也是蘇聯的弱項。蘇聯自產了26.3萬頓,而西方援助了32.8萬噸。要是沒有這些鋁,一半以上的蘇聯飛機只能用木頭來做,那蘇德空中交鋒的結局可想而知。另外,要提一下的是,蘇聯用於粘合木飛機用的膠水也是需要進口的。
還得提一下裝甲鋼,在這個項目上,西方盟國提供的數量超過了蘇聯在戰爭期間生產的總和。想像一下吧,蘇聯的坦克數量下降一半,戰爭結局將會如何。
最後再提一下摩托化部隊的關鍵,汽車。西方盟國一共提供了501660輛,而且質量都比蘇聯在戰爭期間生產的"嘎斯"軍用汽車(343624,才5%! )好不少。沒有這些汽車,俄國人就沒有摩托化部隊,也無法機動大炮。
其它還有數不盡的物資援助,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以上就足夠證明「如果美國和大不列顛(包括英聯邦和英帝國本身)在蘇德戰爭期間嚴守中立的話,毫無後顧之憂的德國和軸心國軍隊將會把蘇聯碾得粉碎。」 ──艾伯特•西頓 [英國]
- 關鍵字搜索:
-
蘇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q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