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台商出走潮

中國大陸明年元旦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可能是壓垮許多台商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從台商協會的調查,或是台商一波接一波轉赴越南投資,都顯示台商遷徙潮可能再起;尤其是以出口導向的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這些台商乃是被包括土地、工資上漲、超待遇勞動條件、內外資企所稅合併、出口退稅取消或下降,及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等等因素所逼走。

不僅傳統產業如此,現在就連許多電子業的擴廠,也陸續轉移至越南。先是鴻海集團的50億美元的工業城計畫;復有仁寶集團將帶50家協力廠商在越南建構NB的供應鏈,預計2009年第一季量產,2014年產能達到2,500萬臺,相當於目前中國大陸昆山廠的年產量;接下來,還會有華碩集團等更多的投資案。

事實上,目前在中國大陸許多賺錢的企業,主要的利基在於接單產能調度處理,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在美國或臺灣均有接單管理部門;至於真正在中國大陸單純從事製造的外發廠或協力廠,基本上已賺不到什麼錢。依據東莞、深圳、廣州、珠海等台商的非正式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出口型外商,正準備或已熄燈;照理說,這個時間點喊出台商回流,的確有些契機,然而實際狀況卻是,大部分廠商轉赴越南。

當台商下游產業聚落在中國大陸時,臺灣的中上游產業為了接近客戶,無不希望赴中國大陸投資;但由於規模及經濟安全因素,基本上政府並不允許煉油或鋼鐵廠赴中國大陸投資,再加上中國大陸有計畫地培育本身重化工業,因此,造就了目前臺灣生產中上游原料,中國大陸台商生產下游產品的分工模式。但當台商下游產業轉而聚集於越南時,故事便不會是這樣,而是臺灣中上游產業也會連帶放棄加碼臺灣投資而轉赴越南與中國大陸外移台商會師;若真如此,所謂台商回流潮,進而創造就業的期待,恐成空夢。

臺灣中上游產業外移越南,除了可接近客戶外,在東協加一的架構下,原料銷售還可直入中國大陸,一舉兩得。這也正是台塑集團在中國大陸寧波"大乙烯計畫"受挫後,急著轉赴越南的主因;這同樣也是近來不斷傳言,台塑鋼鐵在環評不順的壓力下,可能轉赴越南的背景。更糟的是,台塑鋼鐵若真出走,會不會成為壓垮臺灣產業群聚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後續國光石化、機械業、金屬製品及汽車零件甚至組裝,一併移往越南?

或許有人會認為,臺灣只需要生產下游潔淨的高附加價值產品,不需要中上游的高耗能產業;但實際的產業運作卻無法如此,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只要發展汽車業或機械業,而不要鋼鐵業的。而與鋼鐵業關聯效果最大的機械業與金屬製品業,正是臺灣目前製造廠商家數最多,及僱用高達近50萬名員工的產業;在沒有鋼鐵業的支撐下,未來十年機械業別說想要達到年產值1.8兆元的目標,能否留下機械業的生產基地恐怕都成問題。

同時,把鋼鐵業往外推,然後再進口鋼鐵成品使用,這種以鄰為壑的環保心態,對全球而言,一點也不環保;全球鋼產一點也沒減少,反而浪費運輸資源,造成臺灣就業、台商企業及全球環保三輸的局面。

說來弔詭,面對中國大陸強大的磁吸力量,都沒能使臺灣產業空洞化;但在中國大陸台商開始出走時,結果臺灣不僅未想利用群聚力量引導台商回流,反而想把近十幾年來支撐經濟發展的根也往外推,豈不怪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