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和這場討論
世界報在線的這篇報導叫"北京吹響了對安吉拉.默克爾進攻的號角"。這篇報導其實也就是歸納性地陳述了一個現象,中國不少官方媒體(如"瞭望","環球","世界動態"-World Affairs等)對默克爾總理大舉討伐。比如,最近一期"環球"雜誌的封面標題是"默克爾的‘亞洲平衡術'"。文章的結論是,德中關係現在真的是進入嚴冬了。
網上,這篇文章下面,讀者評論居然至少有30多頁。記者打開看了一下,實際上存在的只有6頁左右。據其中一些仍然存在的評論可以看出,許多評論被刪除了。可以想像,被刪除的評論會是多麼的激烈,甚至過激。即使留下未被刪除的評論,也足以反映出這場論戰的激烈程度。
對默克爾會晤達賴的看法
一位叫Peter Holz的人說:"德國和默克爾必須獨自地,只能是獨自地對她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會晤什麼人作出決定。北京與伊朗總統會晤,沒有任何人說什麼。"
一位叫Corvus Albus的人說:"一個德國總理可以在德國土地上她的德國家裡邀請任何她想邀請的人,不需要徵求中國任何獨裁者或政黨的意見,不需要問誰是他們反對的。德國至今還是一個主權國家。""默克爾沒有在中國的口哨聲裡起舞是做得對的。施羅德就從來沒有懂得,在國際政治撲克中,還必須要挺直腰桿。"
一位叫Bauer Gerhard的也說:"我們的政府邀請什麼人,接見什麼人,其它國家就要忍受,包括中國。"
一位叫Karl G.的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的總理是邀請她的客人到她這裡來,而不是到中國共產黨那裡去。而中國獨裁政權的政治家們邀請他們喜歡的人去(比如施羅德,或者尼克松,或者後來的布希),對此,德國政府沒什麼可干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跟美國一樣,也還有死刑,這完全是應該批評的,不是嗎?但這必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己來解決,不需要我們去插手。"
一位叫Fritz W. Peter的人寫道:"北京現在對待我們已經像對待臺灣一樣的。等著瞧吧,下了臺的總理(叫施羅德什麼的)下一步會向他們提什麼建議吧。他什麼東西都會賣給莫斯科和北京的。....在燈光下,這像是一出超現實主義的劇在舞台上演出。北京團夥會給我們規定,是否應該邀請受到高度尊敬的達賴喇嘛。"
Karl. G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它的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有它的。......在德國有著言論自由(基本法第5章),而維護和捍衛基本法是總理的義務。默克爾女士在德國正是這樣做的,而這是誰也禁止不了的,包括大國中國在內。"
但是也有(明顯是)德國人不同意默克爾會晤達賴的。一位叫VERA的寫道:"對我們的外交部長來說真是不妙。對他的邀請被取消了,就因為在有人訪問德國的時候我們總理的手滑了出去。......我想說的是,這是中國的內政,不是我們應該插手的,即使我們的總理想跟老虎玩玩。噢呀呀,跟中國玩......"
一位署名K.G.的網民寫道:"默克爾女士要顯示勇氣。這是好事。但默克爾女士的勇氣在布希面前卻忽然消失了.....德國人終於要顯示骨氣了。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這種骨氣在以色列面前一點都沒有......德國人終於要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幹點事了。這太棒了!但美好的願望無法與現實相符。啊,德國還是有美德的至少德國會指責其它國家!看看明鏡週刊吧,它是否能夠達到它自己的標準呢?"
一位署名"中國公民"的人寫道:"總理女士剛訪問了美國。她為什麼不對美國外交政策提出爭議?為什麼不對美國能源政策提出抗議?你們推行的是一種卑鄙的價值外交政策。"
對西藏和達賴的看法
一位叫"ISLE"的人談的對西藏的看法是德國官方媒體中完全看不到的一種。他後來自己聲明說他是德國人。他寫道:"西藏現在沒有自由。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達賴十五世統治下西藏會更自由。如果回顧一下,我們會驚訝地看到,在達賴十三世和十四世的時候,統治是多麼的殘酷......比今天的緬甸和今天的西藏要殘忍一千倍。第十五世達賴只是在1951年後失去了他對西藏(更糟糕的)絕對統治的一個騙子。"
ISLE還介紹了西藏屬於中國的歷史,他說從618年唐朝立國後西藏就多次屬於中央政府,從1271年開始正式屬於由蒙古人建立的中國元朝。直到現在,每一位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由中國的中央政府認可。
Karl. G說,在這裡只討論世界報這篇報導,不是用來討論西藏歷史和它與以前或現在的中國的關係的。一名叫WJO的人(像是中國人)反駁他說:這關係到中國的主權,你是真的不懂還是什麼?
一位叫BENZ的人(不知是德國人還是中國人)寫道:"達賴喇嘛是一個宗教原教旨主義者,他的世界觀就像塔利班的。開明的、現代的德國應該跟這種極端分子共同做什麼事嗎?"
對中國的看法
話題自然而然地涉及了中國的一般情況。一名署名DFW(從德語水平看,可能是中國人)的網民寫道:"在德國,人們說什麼?共產主義壞,只有民主是好的。誰沒有民主,誰也一定是壞的。這意味著什麼?這是冷戰思想,它把世界分成兩個陣營。在一個陣營裡的國家都是好的。"
署名Klart的讀者(似乎是德國人)跟貼說:"在中國已經有30年沒人用共產主義這個詞了。黨雖然叫共產黨,但是在中國有激烈的討論,是否要改掉這個名字,因為它早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了。建議有:人民黨,社會黨。"
Peter Holz寫道:"中國人不是這樣的。他們在(會晤達賴)這件事情上表現他們是多麼的憤怒。真正的中國人是不表現憤怒的。我在中國生活了3年,我愛中國人民,但不愛那個政府。這裡發生的是一場宣傳,我不參加,我的中國朋友們也不會參加。政治是需要的,但不應該是這樣的。"一位署名WEBVE的人就此寫道:"您是否愛中國政府,對中國來說是無所謂的。即使西方所有公民都不喜歡中國政府,對中國也是無所謂的。關鍵是中國人是否愛他們的政府。事實是,他們愛他們的政府。就像在俄羅斯一樣。現在的俄羅斯和中國政府一切從民族利益出發。所以他們的公民愛政府。但這有時會傷害西方的利益。"
有些德國網民顯然對中國有些憤怒,Corvus Albus寫道:現在中國還只是仿造產品,但總有一天矛頭會掉轉過來,假如西方出於一時的利益在中國投資過多。"中國的經濟先是剝削廉價的勞動力,告訴他們生產是怎麼進行的。接下來是數以百萬計的仿造品淹沒了西方,再接下來,西方的燈就滅了。這對中國也沒有好處,因為把仿造品全部在那裡出售也賣不了多少。所有方面都將是失敗者。這只是時間問題。"署名ELNAJ的(顯然是中國人)反駁他說:"德國需要中國市場。中國並不急需德國的投資,因為德國的投資只佔在中國投資的一小部分。中國就不會自己發展嗎?中國已經多次震驚了世界,因為這裡有像您這樣對中國一無所知卻永遠喜歡反對中國的媒體宣傳的人存在。不是中國讓西方驚訝,而是對中國的無知讓西方驚訝。"
一個LILLY讓爭論進一步激化
一位署名LILLY的德國(女)人的發方把已經相當激動的情緒進一步煮熱了。她寫道:"中國人是一個勤勞的、講紀律的民族,這是誰都知道的。但在技術領域就不完全是這樣了。中國(跟以前的日本一樣)完全是盜竊西方!請原諒我說得這麼誠實,但這是事實!我今天在這裡寫下,我不買中國的任何食品,這是有理由的。不是因為我不喜歡中國人,不,而是因為中國政府比西方更會剝削,這也是有它的理由和土壤的。中國是"世界頭號垃圾製造者"中國跟穆斯林國家一樣不懂得人權和人的尊嚴,這使我更不會從現在的中國購買任何東西,包括我的枕頭!中國人被剝奪了,奴隸制是每天的日常,人在餓死,人在中國"沒有任何價值"
顯然,她的這番激烈言論激怒了不少人。顯然在這以後編輯們刪去的言論更多了。還保存著的言論中,一位自稱為"生活在幻想中的中國朋友"的網民寫道:中國人愛剝削人?我簡直不能相信這句話會出自一張德國嘴巴。今天還有德國人在中國剝削我們的人。停止向中國輸出你們的垃圾吧!西方國家完全是通過從亞洲和拉美掠奪獲得它們的資本的。說這些,我根本就不用道歉。因為這是事實。回學校去吧,把歷史學得好一點。西方通過這些獲得了錢,塑造了你們傑出的科技研究。上帝知道,你們用這些沒干許多好事!"
署名DJANGO的網民寫道:"你說中國的人‘沒有任何價值'!您到過中國嗎?您在中國生活過嗎?假如沒有,我只能把您的話當笑話聽。您說中國像穆斯林國家一樣沒有人權。可能這是因為您只生活在您的世界裡。走出去吧,到外國去,去認識一下其它文化。媒體在大多數情況下給你們的是扭曲的圖像。此外您不用為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擔心。假如您對這個題目感興趣,那麼您應該知道,所謂‘中國價格'的10年已經過去了。我給您一個好建議,照料好您的錢包。通貨膨脹馬上就要來了。"
小結
如果要小結幾句話,大概可以提一下的有:
一些會德語(和其它外語)的中國人開始改變只在中國人、中文圈子裡發表觀點的情況了。在這裡,他們走到了德語媒體裡與德國人爭論。世界報這篇報導下面討論的情況在其它德語媒體網站上當然也會有,不會是孤獨的。這應該說是一個新現象,一件好事。道理總是越說越清楚,即使說不清楚,也能給辯論雙方一些印象。這是有助於不同文化、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瞭解的。
德國人對默克爾會晤達賴喇嘛看來還是支持者居多。反對的觀點自然也是有的。
這一年來,從有毒食品、有毒玩具、仿造盜版到黃色間諜,大量的報導,對中國的形象是考驗的一年。不管怎麼說,在德國、西方不少人心裏是留下了很不小的陰影的。改變這樣的形象,對中國來說非常艱鉅。
有些德國人把中國和美國並列起來說,大有不屈服於強權之意。這也是許多德國人支持默克爾總理的原因之一。這說明瞭:中國的位置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是一個需要同情的弱者了),使中國處於一種搞不好就發生更多對立的處境。一些德國人把施羅德前總理視為搖尾乞憐者,就是從這麼一種"新觀念"出發看問題的。也許中國領導人和普通中國人遇到一些事情還在想,你們這是欺負我們。不曾想,對方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呢。這就牽涉到外交觀念、外交策略轉變的問題了。當然這是雙方的事情。搞好國家間的關係,對哪一方來說都是個微妙的過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