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消費市場上,「中國製造」很多時候是「價格低廉」的代名詞。不過一位長期在亞洲工作的前金融時報記者認為,這個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每天早上八點鐘以前、午飯時分、傍晚六點鐘前後,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原因變得清晰可見。在這三個時段,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大大小小的工廠變成波濤洶湧的黃色、藍色和綠色的海洋。這是身穿工作服的工人走在車間和宿舍的路上。
這是美國作家、前金融時報駐亞洲記者何瑞蓮(Alexandra Harney)在她的新書《中國價格》中描繪的景象。
*廉價商品 輸送五洲*
毫無疑問,中國製造業在為世界輸送廉價服裝、玩具和電器的同時,也創造了中國經濟騰飛。從1994年到2004年,中國製造業產出佔到中國經濟增長總量的 60%。但是,在同樣的10年時間裏,中國製造業勞動力價格卻沒有水漲船高。2004年,中國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約為每小時60美分,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同類工人工資的百分之三,同時也遠遠低於墨西哥、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
很多年來,美國進口商和中國工廠的經理一直在重複著同樣的對話:前者一再要求壓低價格,後者不斷提出漲價的理由。不過迄今為止,美國進口商通常會如願以償,讓美國沃爾瑪的消費者們每次購物都可以滿載而歸。
*勞工開始短缺*
不過,在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舉辦的新書發布會上,美國作家何瑞蓮說,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對中國製造業成本帶來直接影響。美國商店貨架上的中國產品將因此漲價。
據統計,由於中國人口的老齡化,中國勞工短缺問題已經開始顯現。今年,僅廣東省勞動力缺口就高達兩百萬人。
*80後 高價高*
此外,何瑞蓮指出,80年代初從農村湧向城市的第一批中國農民工正在陸續告別生產線,越來越多 的「80後」一代人加入產業大軍。他們是和父輩完全完全不同的一群人。
「我採訪的一位廠長說,這是被慣壞的一代人。他說,這些人懶惰,沒法管理。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這是相信自己價值的工人。 他們相信工廠付給他們的工資太低。中國目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工會組織,但是如果在中國出現一大批要求更高工資、更好待遇的工人的話,這將是引發變革的催化 劑。」
據國際勞動權益組織統計,在中國東南沿海製造業密集地區,最低工資在過去幾年裡連續以兩位數增長。自1995年以來,和勞工權益有關的法律訴訟案件翻了兩番。何瑞蓮認為,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製造業工人結構的變化。
*管理層志在大利*
此外, 何瑞蓮認為,中國本土產業管理層的經營理念也預示著「中國價格」的概念正在改變。
「我看到很多中國工廠的管理者對於被壓在供應鏈的最底端感到厭倦。他們不再滿足於出口加工帶來的蠅頭小利。他們希望開發自主品牌,進行更多營銷和創新。這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因為我們知道,品牌和技術創新是供應鏈上增值最多的環節。」
中國浙江省三彩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武傑就是這樣的一位管理者。丁武傑在華盛頓進行商務考察時接受了美國之音的採訪。
「跨國公司無論在資本、技術、研發、銷售等方面都比我們強大。我們在國內感到壓力挺大,主要是品牌競爭的壓力。但是我們也很有信心,希望和國外的品 牌進行競爭。我想,在中國的競爭是初步的。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可以做得更好,把我們的品牌輸出到歐洲甚至美國。在這些地方競爭,這才是我們的理想。」
*成本↑→價格↑*
除了工人和工廠的因素外,前金融時報駐亞洲記者何瑞蓮認為,人民幣對美元不可避免的升值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調整也預示著美國超市裡中國製造的商品價格不會一路便宜下去。
「對於美國人來說,我們將要看到的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產品價格的上漲。事實上,中國產品從2004年,在我寫這本書之前就開始上漲了。我和一些在中國進行價格談判的美國採購商交談過。他們說,中國商品價格上漲等到今年年底聖誕節或者明年年初會變得更加明顯。」
何瑞蓮說,在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一些中國廠家今年提出的訂貨價格提高了兩到三成。進口商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完全消化如此大幅度的漲價。
*無可替代*
何瑞蓮認為,對於習慣了廉價中國產品的美國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第二個中國等在一邊,隨時準備為美國市場提供可靠廉價的產品。環顧印度、越 南、墨西哥、印尼等被美國進口商視為潛在的中國取代者,這些國家或者基礎設施落後、或者規模太小、或者工會勢力太強、或者政局不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 中國那樣提供「一站式」採購的便利。所以就目前來說,美國人仍然會大量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並為之付出更高的價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一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