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鎮定顯風範

遇事慌亂,是成功者的大忌。尤其是在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如果亂了方寸,更會受制於人,落入失敗的泥潭。在危機發生的時刻,只有讓自己保持頭腦的清醒,才可能在電光火石的瞬間,看出對方的破綻或是問題的要害,從而找出破解之法。

陳平解衣消危機

陳平在當初投奔漢王劉邦的時候,曾發生過一宗險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時節。一天中午,天空灰濛濛的,碧綠的田野一片靜寂。這時,從楚王項羽的軍營裡走出一個人,身穿將軍服,佩帶一把寶劍,警戒地四下看著,順著田間小路,急匆匆地向黃河岸邊趕去。這個人就是陳平,他偷渡黃河去投奔漢王劉邦。

陳平趕到河邊,輕聲叫來一艘渡船。只見船上有四、五個人,都是粗蠻大漢,臉上露出凶相。當時陳早已覺察到,上這條船有些不妙,但又沒別的去路。他擔心誤了時間,楚兵會很快追趕上來,只好上了船。

船隻慢慢離開了岸,陳平總算鬆了口氣,但他敏銳地觀察到,船上這幾個人竊竊私語,相互遞著眼色,流露出不懷好意的舉動。坐在艙內的陳平聽到船尾兩個人低聲議論,併發出陰險的笑聲時,不禁有些緊張。船到了河中央時,速度明顯地減緩了。

陳平在上船時已考慮了一計策。他從船內站起來,走出船艙說:"艙內好悶熱啊
!熱得我都快要出汗了。"陳平邊說邊佯作若無其事地摘下寶劍,脫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並伸手幫他們搖船。這一舉動,出乎他們的預料,使他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陳平很用力地搖船。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天氣悶熱,看來要來一場大雨了。"說著,又脫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之上。又過了一會兒,再脫下一件。最後,他索性脫光了上衣,赤著身子,幫他們搖船。

船上那幾個人,看見陳平沒有什麼財物可圖,就此打消了謀害他的念頭,很快把船划到對岸了。

陳平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他一介文士的身份,不論是向船家極力辯解,還是憑一時血氣之勇,拔劍與船家展開搏鬥,恐怕都難以逃脫被船家殺害的結局。陳平能在間不容髮的緊張瞬間想出辦法,不露聲色地把危機消解於無形,不愧為劉邦手下的一大謀士。

李廣解鞍退匈奴

西漢名將李廣有一次與匈奴騎兵遭遇,見匈奴有數以千計的騎兵。而匈奴發現李廣後,以為是引他們出擊的誘餌,都感到很恐懼,紛紛撤回山上擺開陣勢。李廣帶領的百多名騎兵見到這種形勢都很害怕,想要縱馬逃走。李廣說:"我們距離大部隊還有幾十里地,如果現在這樣逃跑的話,匈奴很容易追上來把我們全部射殺。現在我們停留不動,匈奴一定會以為我們是我方軍隊派來引誘他們的,所以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於是李廣命令部隊前進,一直來到距離匈奴的營帳不足二里的地方才停下來。接著又命令部下全都下馬,並把馬鞍解下。

手下的騎士說:"匈奴人數眾多,距離我們又如此接近,如果有什麼緊急情況該怎麼辦呢?"李廣說:"匈奴以為我們會逃走,如今我們解下馬鞍向他們表示我們沒有逃走之意,以此來使他們堅信我們是大部隊派出的誘餌。"這樣一來,匈奴的軍隊果然不敢向他們進攻。

後來,匈奴軍中有個騎白馬的將領出來巡視監護他的軍隊,李廣飛身上馬,率領手下十幾個人衝上前去射死了此人,然後從容歸隊,取下馬鞭,還命令部下全都解開馬匹,躺倒休息。這時已到了黃昏時分,匈奴兵感到十分詫異,更加不敢出擊。等到半夜,匈奴兵又疑心漢軍軍隊埋伏在附近,會趁著夜色偷襲他們,便悄然退兵離去了。

李廣正是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才得以在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之下,揣摩清楚了對方的心理。這樣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還嚇退了數十倍於己方力量的匈奴軍隊。"飛將軍"的威名震懾邊陲幾十年,這和他的魄力與膽量有著極大的關係,絕非偶然。

王羲之口水救命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不滿十歲的時候,很受大將軍王敦的喜愛,王敦常安排他在自己的營帳睡覺。一天,大將軍起床後,王羲之還睡著沒有起來。不久錢鳳來到營帳之中,王敦摒退手下的人,開始和他商談軍機大事。因為忘了王羲之也在營帳之中,就談到了叛變謀反的計畫。王羲之醒來之後,聽到了他們的言論,知道如果此刻露面,一定會被殺死,於是忙用口水打濕枕頭和被褥,裝作睡得很熟的樣子。

等到帳中的人商議了一多半的時候,才突然想起王羲之還在內帳沒有起床,都嚇得面面相覷,認為必須把王羲之除掉。可是等他們來到內帳,卻看到王羲之還睡在床上,口水流得到處都是,於是都覺得他剛才一定睡得很熟,什麼也沒有聽到,便沒有殺他。王羲之因此而保全了性命。後來,這件事傳出了以後,人們紛紛稱讚王羲之有才智。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遇事鎮定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性,是一種大家風範。東晉的宰相謝安,在強大的前秦兵臨淝水時仍鎮定自若,與客人下圍棋。當他的子侄謝石、謝玄擊退了秦軍後,他平靜地對客人說:"孩兒們已破賊。"

如果你是領導者,你遇到危機時的鎮定態度,本身就是對下屬的巨大鼓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