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為政之道(圖)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為政治國思想主要包括:"禮"、"仁"為其總則和核心;以德配天,以德教化;為政以"正",舉賢任能等。孔子還多次強調為政者應以身作則,以正道作表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精闢論述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影響著後人。

孔子認為為政者首先要有正氣。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裡"正",是對"政"的最佳詮釋,是為政的首要前提。孔子從為政者自身修養的角度,提出在上位者要出以公心,剛正無私,才能令行禁止,使百姓歸於正道;如果為政者胡作非為,營私舞弊,那麼他在民眾眼裡就毫無威信,說出的話也沒有人聽從,即"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為為政者的言行不只是個人行為,還代表著一種責任和風尚,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上行下效,要為民眾樹立道德的榜樣。

怎麼樣才算的上是正呢?孔子提出要做到"克己復禮"。禮被稱作"天理之節文",是天理正氣所在,禮義涵蓋天地,是人應遵守的行為規範和儀則。人必須戰勝個人的私慾,才能歸於天理。禮義存於心,磊落坦蕩,不搞陰謀詭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行為要光明正直,不搞歪門邪道,"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敢於堅持正道原則,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提出為政要實行德治教化,即行仁政,才能得民心。他說道:"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只有以德施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孔子還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法、刑罰來治理百姓,人們只想免於刑罰,卻不知犯罪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禮儀來教化他們,人們就不但具備羞恥之心,而且能夠自我檢點,改過向善。這裡通過對比闡述政刑和德治兩種治理方法的利弊,說明治理國家在於道德,而不在於刑罰。孔子任魯國司寇時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差不多,如果有不同,那就是不發生訴訟啊!"指出為政者要把未來行為的準則引進到教育中來,善化民眾,才能使近在治下的人悅服,使遠方的人歸附。

此外,孔子還倡導"舉賢才"、"從善如流"等。他說道:"善言不進,則政事不明;要聞善言,需要任用賢人。身邊多賢人,所聞也就多善言;身邊多姦佞,所聞也就多諂媚;身邊多小人,所聞也就多名利。"他的學生子張問道:"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孔子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提出了君子崇尚的五種美德和排除的四種惡政。五種美德是:"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堅決杜絕的四種惡政是:"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裡孔子在提出為政根本要求的同時也劃分了仁政和暴政的界限。

孔子是經世濟民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以德以禮"的治國思想和為政理念,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成為社會所維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歷史證明,要達到德治教化的清明政治,為政者必須要嚴於自律,堅持真理,實棧道義而不留餘力,恆守善念而以德化人,恪盡職守,為民造福。


本文留言

作者智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