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廿五日中華民國開始行憲,來年四月舉行第一屆總統、副總統選舉。在民國首次大選過程中,蔣介石曾十分認真地考慮自己不選總統,而支持北大校長胡適出馬,胡適也一度點頭同意。雖然胡適終究沒有當成總統,這段民國史話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蔣介石當時的考慮是什麼?是真心想藉著文人總統一新國家耳目,還是另有隱情?還有,如果胡適真成為總統,蔣又將如何扮演輔政角色?是擔任行政院長還是參謀總長?這些政治秘辛,如今隨著蔣介石日記的公開,終於得到初步解答。
當年的副總統競爭十分激烈,經四輪投票方由桂系李宗仁勝出。眾所皆知,蔣介石是萬分不願李宗仁參選的。為阻止李出馬,他不惜動用各種可能方法,軟使硬施都無效之後,不得已轉而支持他口中的「總理不肖子孫」孫科,出馬與李宗仁一決高下,結果孫科敗下陣來。蔣、李這段斗權也鬥氣的大鬥法,是行憲後國民黨第一次的主流與非主流之爭,其呈現在蔣日記上的記載,遠比外界所知的還要深刻、曲折、複雜許多。
本文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betway体育手机网 公開的蔣介石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五年日記手稿進行撰寫,作者並參照「李宗仁回憶錄」,「胡適日記」,以及「陸鏗回憶與懺悔錄」等相關資料,希望還原一九四八年大選的原貌,全文分七天刊出。
「胡適選大總統」這一構想,最早既非出自胡適本人,也不是蔣介石的主意,而是李宗仁。一九四八年初李宗仁決定參選副總統的消息傳出後,根據「李宗仁回憶錄」記載:「一月十一日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寄來一短箋說,他聽到我願作副總統候選人,甚為高興。因為將來競選,正如運動員賽跑一樣,雖只一人第一,要個個爭先,勝固可喜,敗亦欣然。所以他寫此簡訊,對我的決定表示敬佩﹐並表示贊成。」李宗仁也立刻回了胡適一封信,希望他本著「大家加入賽跑之義,也來參加大總統競選,以提倡民主風氣。」
李、胡的互動見諸報端後引起蔣介石的注意,一月十五日他在日記寫下:「李宗仁自動競選副總統而要求胡適競選大總統,其用心可知。但余反因此而自慰,引為無上之佳音。只要有人願負責接替重任,余必全力協助其成功,務使我人民與部下皆能安心服務,勿為共匪乘機擴大叛亂,則幸矣。」
當時東北戰局瀕臨絕望﹐西北、華北也陷入困境,法幣大跌、物價飛漲,人心不滿到了極點;加上美國自馬歇爾調停失敗,輿論公開批評蔣介石獨裁,杜魯門對蔣施加的壓力也更為露骨,內外交逼,接踵而至,讓蔣有了「讓賢選能」的想法。一月十七日的日記他寫道:「近日心裏多為讓賢選能之準備。最好國民黨在國民大會時交出政權,本人不加入競選,而提出推選國中無黨派之名流為大總統。若果如願以償,則余為國家為軍事必使軍民不致因余退職而恐慌與動搖,願暫任參謀總長以協助繼任者;一俟軍民安定,不致應新舊交接為匪所乘,則幸矣。」
蔣的讓賢構想,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極可能是因「李宗仁想選副總統而要求胡適競選大總統」,給了蔣推選「國中無黨派之名流為大總統」的靈感,而開始以胡適為規劃目標。其二、為避免「新舊交接為匪所乘」,蔣「願暫任參謀總長以協助繼任者」。換言之,蔣最初的退職準備是以繼續領導軍事剿匪為前提,並非就此撒手不管。
到了二月底,蔣於廬山度假,「最後半日在遊觀音橋途中,對於本人在國大時為國為黨為革命為主義之利益與個人之出處,已有一具體之決定,引以為慰。」蔣不選總統而推胡適代之的想法,已在這時候浮現。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蔣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