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日本人成"棄民"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14年,東北全境共有日僑145萬人,分布於國民黨控制區的有84萬餘人,共產黨控制區的有33萬餘人,蘇聯控制的大連地區有27萬餘人。這些日僑一度佔據了中國東北城市最好的地段和農村最肥沃的土地,並自視為"人上人"。
在日本即將戰敗時,在東北的日本高官家屬和富有的僑民已先行撤離。而天皇投降詔書一下,東北的百萬日僑瞬間便成了"難民"。更讓這些日本僑民心寒的是,日本政府採取"棄民"政策,使他們陷入困境。
許多日本僑民在向葫蘆島港口集中的途中自殺、病死和凍餓而死。一些人失蹤於深山老林和荒郊曠野。數以萬計的婦女和兒童,流落東北的城市和農村。據日本編纂的《滿洲國史》記載,當時在東北的160多萬日本人(不包括軍人、軍中文職人員和軍人家屬)中,死亡了174022人,其中"開拓團民"死亡78500 人,佔死亡總數的45%。
《朝日新聞》資深記者安籐信一,兄弟姐妹7人都出生在中國。日本戰敗後,全家窮困潦倒,哥哥抑鬱而死。遣返登船前夕,患病的弟弟突然病情加重,父母只好讓5個孩子先走。一個月後父母回國,但小弟弟卻病歿在葫蘆島。憂鬱過度的父母回國不到一年也雙雙身亡。
當時在哈爾濱日本難民聯絡會工作的村井光雄先生回憶說:1945年10月以後,桃山小學難民收容所每天約有30人死於飢餓、寒冷和斑疹傷寒,男女老少的屍體都堆放在學校操場上,直到第二年5月,才用馬車將這些屍體運送到公共墓地安葬。這些生命就這樣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殉葬品。
國共美三方合作遣返
東北地區日僑遣返是中國戰區日僑俘遣返計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上海、天津、青島、連雲港等地日僑俘遣返基本結束後,東北日僑遣返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由於日僑分布在不同的控制區內,東北日僑的遣返比關內更緊迫、更繁重、更複雜。
1945年9月29日,在中美聯合參謀長會議致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備忘錄中,最早提到"東北(滿洲)日人遣送計畫"問題。10月25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遣送日俘僑會議,制訂了日僑遣送歸國計畫,原則規定:東北的日本僑民的遣送,當於關內地區日僑俘遣返後進行。
由於大連港在蘇軍控制之下,蘇軍又拒絕大連地區以外日本人的遣返,葫蘆島港就成為東北地區百萬日僑遣返歸國的惟一通道。
1946年,中國方面先後成立了以李修業為處長,劉佩偉、齊雲階、彭克復為副處長(均為少將級)的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以李敏然(李立三)為處長的東北民主聯軍遣送日人管理處。其他各市縣均設立日僑俘管理所,所長由當地軍政主官擔任。為保證日僑俘得以順利遣返,國共美三方共同商定遣僑相關問題,確定以葫蘆島為輸送港口。
三方商定,從1946年5月初開始,先輸送國民黨控制區的日僑,由國民黨東北行轅負責組織實施。凡散在東北的日本人,無論是僑民或是戰俘,以全部遣送回日為原則。凡有重病未癒者,暫留錦西醫院治療,待最後一次輪船遣送。
共產黨控制區的日僑,則由東北民主聯軍負責集中。從當年8月份開始,在陶賴昭、拉法兩地移交國民黨當局,再由葫蘆島港口輸送。在安東(今丹東)的日僑由民主聯軍組織,經朝鮮陸路和鴨綠江海運輸送。在大連地區的日僑則由蘇聯負責經大連港輸送。
在遣返日僑過程中,當時的美國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美軍葫蘆島海軍基地司令部,在極短時間內,把凡能集中的日本海輪都調到葫蘆島來接送日僑,同時把他們在太平洋的一小部分運輸艦也調了過來,約有30餘艘來往運輸。每船平均能裝運2千人左右,每日平均有7只船隻運載出口。在整個過程中,美國為日僑遣返緊急調撥船隻120餘艘,不僅有日本的輪船,而且還從第六艦隊調來大型運輸艦,在葫蘆島港與日本佐世保、博多、舞鶴等港之間往返達800餘航次。美軍還負責上船後日僑的給養。
中國人善舉感動日僑
葫蘆島百萬日僑大遣返是中國的人道主義善舉,表現了中華民族善待鄰邦、熱愛和平的美德。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是對中華民族的空前浩劫,數千萬人死於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人民沒有以暴易暴,而是以中華民族的寬容和仁慈,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迅速安排日本僑民回國,這一點就連日本人編寫的《滿洲國史》也不得不予以承認:"戰爭後期,生活必需物資緊張,......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反感情緒不斷增長一事乃是事實。......但是,並沒有因此發生對日本人進行民族報復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國人,同情日本人的悲慘處境,救濟危難,庇護以安全,或者主動給以生活上的幫助的事例層出不窮。"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財政緊張的中國政府仍撥出巨資作為遣返經費,並配備了大批糧食、燃料、藥品和1.3萬多節火車皮,以供遣返之需。葫蘆島這塊曾被日本侵略者蹂躪過的土地,還沒來得及醫治自己的創傷,就向遣返的日本僑民伸出援助之手,接納了105萬敵國的僑民,讓他們從這裡踏上歸國之路。
為盡快安排日僑歸國,中國方面甚至出動了飛機。1948年6月4日至9日,中國政府從瀋陽向錦州空運2501名日僑,共動用飛機50架次。有一次,葫蘆島日僑集中營發生霍亂,中方醫生護士全力防治,控制了可怕的傳染病。
在錦州和錦西兩大待遣營地辦有齊全的生活設施,臨時的醫院(產院)、幼兒園、學校、後勤商店一應俱全,據相關材料記載:"日僑俘管理處在此設置了重病號醫院和能夠同時接產30人以上的婦產科醫院。據不完全統計,有120餘人在此安全生產,只有兩個難產的,母親保全,胎兒死亡。在火車行進中因急病暴死的年老體弱的日僑,前後約50餘人,都經僑俘管理處隨車護送人員及時妥善地照日本的風俗習慣,在停站時留在各轉運站,由日本人自己火化,並將骨灰送交其家屬或親友帶回日本。"
中國人以德報怨的人道主義精神也為中日友好埋下種子,並開花結果。
1945年初,為了補充兵源的不足,日本關東軍把許多中學生送到對蘇作戰前線,充當炮灰。當時尚在長春新京一中讀三年級的國弘威雄就是其中一員。日本投降後,國弘威雄和同學們開始逃難。1945年10月11日下午,他們在飢渴交加中來到石頭村(今黑龍江省寧安市石頭村)。中國村民看到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孩子,及時對他們進行救助,救了他們的性命,使他們後來得以順利從葫蘆島返回日本。
1994年,已是日本著名作家的國弘威雄回到葫蘆島,佇立在當年啟航的碼頭,百感交集。考慮到日本7成人民是戰後出生,國弘威雄決心將那段歷史拍成記錄片,他表示:"一方面是警示不要重蹈覆轍,永不再戰;另一方面是告慰被戰爭奪去生命的地下亡靈。"
此後,國弘威雄變賣家產,籌資到中國拍攝大型記錄片《葫蘆島大遣返》。1997年,該片在日本各地放映,引起了很大反響。當時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橋本龍太郎還發出賀信。
從葫蘆島遣返回國的穗刈子男,現在是日本林友株式會社董事長,並兼任松本市日中友好協會會長。他十分痛恨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那場侵華戰爭,認為它給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都造成了災難。這些年來,穗刈子男多次到中國東北訪問,並在他當年生活過的吉林省梨樹縣捐建了一座現代化小學。
據日僑俘管理處處長李修業將軍回憶,1946年11月底,最後一艘接運日本僑俘的輪船即將離岸時,他登船視察。那天他登上輪船時,船上所有日本人立即站起來,向他鞠躬行禮。日方負責人再三邀請他講話,他只好即興演講:"中國人近幾十年來,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欺辱,千言萬語也說不盡。現在日本雖然戰敗了投降了,但是我們沒有採取冤冤相報的辦法,而是以德報怨把你們妥善地遣返回國。......你們回去以後,要仔細地想一想比一比,你們是怎樣對待中國人的,中國人又是怎樣對待你們的。希望你們以後只帶友誼來,不要再帶刺刀來,再見吧!"
很多日僑俘聽他說完,痛哭失聲表示懺悔,也有個別人神態冷漠表示不服氣。李修業將軍講話結束,日方僑俘聯絡處代表贈送中方錦旗一面,上書"感謝中國政府"幾個大字。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