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能給中國帶來什麼?
近幾天歐美報章有關中港臺的報導和評論
劉翔因傷退出比賽。
週二的《金融時報》在頭版刊登了劉翔退出比賽時表情痛苦的照片。內頁文章說,劉翔的傷讓整個中國震驚。
文章說,劉翔不僅是多面獎牌的獲得者,還是中國的偶像、負載著中國的希望。文章提到,四年前他在雅典奧運會奪取金牌的時候,他本人和中國媒體都曾經把勝利提到一掃對中國人"東亞病夫"偏見的高度,如今,儘管有很多人對他表示同情和理解,但也有不寬容的聲音,有人在網上說,"東亞病夫"又回到了他的身上,還有人呼籲抵制他做廣告的產品。
鐵腕失控?
說到網上評論,奧運開始來網上言論控制的放鬆使中國網民的言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膽尺度,因此《星期日泰晤士報》說,中國的鐵腕控制已經開始失靈。
文章作者注意到,目前中國網民的言論已經從對開幕式好壞和一系列造假做法的品評轉移到了以中國國情奧運花這麼多錢是否值得。而且,一些敏感議題比如中俄邊界條約和中日合作開發東海氣田的協議都再次成為網上討論的對象。
爭議、關注
圍繞北京奧運的一些爭議並沒有隨著比賽進程的發展而被人忽視。週六的《泰晤士報》就說,儘管中共領導人想盡力避免民族問題成為奧運期間的話題,人們發現,開幕式上身穿56個民族服裝的孩子都是漢族的小演員。
文章提到了北京奧組委的辯護之詞,同時提到多數中國人都覺得用漢族孩子很正常,但也有人指出這是漢族的中國主導一切、對少數民族缺乏包容的一個實例。
針對有關中國體操運動員年齡的爭議,《星期日電訊報》的大字標題說:"比賽不是孩子的遊戲"。文章配發了中國女子體操隊的大幅照片,但也提到了包括英國在內其他國家少年運動員的問題。就中國以護照證明自己運動員年齡的辯護,文章引述世界體操教練Bela Karolyi的話說,人們不是傻子,護照毫無意義。
週二的《泰晤士報》還報導了美國牧師在昆明被沒收三百多本中文《聖經》的消息。文章說,他們在機場的30小時抗議以失敗告終。同一天的《泰晤士報》還提到,北京奧運期間指定用於抗議活動的公園安靜祥和,因為77份示威申請無一得到批准。
奧運改變中國?
週一的《泰晤士報》把目光放到了奧運之後的中國。文章提到,奧運沒有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僅外國遊客數目的下跌就足以說明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奧運火炬的熄滅,中國不得不又要去面對維持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這一奧運光環難以遮掩的兩難經濟局面。
週二《泰晤士報》另外一篇評論縱論從雅典到北京奧運對主辦國的影響。文章說,奧運使外部世界有一個進入中國的短暫機會,壁壘既然已經打破,再恢復就不太可能。中國的舊體制內正在孕育著新的生命,作者說,馬克思當年認為,催生的動力是暴力革命,但如今奧運的作用不可小視,作者認為,奧運可能帶來的結果恐怕比中國申辦的初衷要更為深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