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五十萬人持假文憑 誠信危機的集中反映(圖)
由於忽視了管理,濫發文憑的現像一度盛行,以致一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疏通關係、找替身做槍手,與一些高校「合謀」,輕易就成了碩士、博士。以張平的官位,只要他願意「提升」自己的學歷,碩士博士什麼學歷拿不到?對比時下大學文憑氾濫、尤其是「權力文憑」頗受詬病,張平一紙中專學歷更顯珍貴、誠實與自信。一時間,民眾對張平好評如潮。換一個角度看,這正是對一些官員文憑造假的反諷。
三百元一張假文憑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官員文憑造假有兩種情況:一是「真的假文憑」,即辦假證;二是「假的真文憑」,即文憑「注水」, 沒有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含量。
媒體披露出來的官員文憑造假第一人恐怕要屬胡長青了。這位因為腐敗被處以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長,曾經委託他人到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弄一個假文憑,結果受託人沒有弄到,只好到北京的中關村買了一個假的法學學士文憑。從此之後,胡長青就開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稱是「法學教授」,直到其腐敗案發,媒體才挖出他文憑造假的事實真相。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北京市假文憑販賣最為氾濫的正是在北京大學附近。幾位文憑販子聲稱,一張北大假文憑,本科三百元,碩士五百元,三天之內可以制假完成交貨;而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假文憑也是一樣的價格。
當然,一般官員很少會去街上購買假文憑,因為這些假文憑畢竟容易鑒別,一旦被查出來,當事人就會完全名譽掃地。而教育部對這種文憑的鑒別也已輕車熟路,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生資訊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說,為遏制假學歷證書,教育部幾年前就已開通高等教育學歷查詢系統,對假文憑的鑒別大為方便。
高校合謀造假
真正讓大量官員趨之若鶩的,是「假的真文憑」。一般來說,官員由於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有條件搞到「假的真文憑」;再者,使用「假的真文憑」,不容易被識破,風險要比使用「假文憑」小得多。於是乎,一些官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與高校「合謀」,通過非正常管道,輕而易舉便拿到所謂碩士博士文憑。如一些官員因握有各種專案的審批權,這種行政資源可以給學校安排土地批租、增加經費等許多「好處」,這使一些高校自降「門檻」,與官員進行權學交易。還有一些高校因有利可圖,紛紛開設各種官員「文憑速成班」,包括開設各類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培訓班,許多官員的文憑造假正是將這些短期培訓班的資格證書也算做自己的學歷,公開聲稱自己是某某碩士,某某博士。
在學歷造假問題中,地方又比京城要嚴重得多。雖然不排除有人的確是靠自身努力獲得學位,但其中造假「混」出來的學歷恐怕也不在少數。如在西部的一個貧困地區,從縣委書記、縣長、副縣長,甚至鎮長、鄉長,名片上大多印有「經濟學碩士」、「法學碩士」等名銜,令人匪夷所思。
同樣因貪污被判處死刑的瀋陽市原副市長馬向東,在職期間就曾通過造假手段,「名正言順」地獲得了研究生學歷。但知情者都明白,他在學習期間所寫的論文,都是由秘書組成「寫作班子」代勞的。
這些「假的真文憑」,儘管不是街頭巷尾文憑販子造假出來的,但卻是與高校合謀造假而來,同樣都是假學歷。難怪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此學歷造假「不但損害了高校的學術風氣,助長了官員造假之風,也動搖了整個社會的公平和信用基礎」。
社會過份注重文憑惹禍
在注重文憑的今天,弄張假文憑當然不僅侷限於官員的升遷之需。事實上,隨著社會各行各業對文憑異乎尋常的看重,推動假文憑市場需求日增,造假現象有越演越烈之勢。
翻開許多公司的招聘廣告,往往有一條用人標準:「大學本科以上」;一些機構更是不問緣由就提出「非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不聘用」。在這些公司和機構看來,大學生、碩士,這就是人才市場准入的最低門檻,否則,你就是想要做辦公室助理也不成。
專家分析,對求職人員來說,文憑、學歷就像一塊敲門磚,能立即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對在職人員來說,越高的學歷則意味著越多的晉升、加薪機會。正是這種主要依據學歷來決定待遇、薪酬的用人制度,促使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不把心思放到提高自身素質上,而是鋌而走險,通過造假的手段達到個人目的。當學歷仍然作為求職、升遷等的先決條件時,假文憑假學歷的出現就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社會問題。
「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
假文憑市場最初以知名高校為主,後來假文憑市場瞄準了一些不出名的高校。現在越來越多的假文憑開始仿冒一些不知名的大學,比如某偏僻省份的理工大學、政法大學或者冷僻的農林水利學院、師範類大專學校等。
而且與以往相比,「畢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造假者在增加。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因為近年畢業的本科學歷的學生可以在網上查詢到,這讓假文憑販子難以下手。
中國內地兩年多前的一次人口普查發現,全國填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比國家實際培養的人數多出五十萬人。這就意味著,中國至少有五十萬人持有假文憑。難以想像,就業時出示假文憑,提拔時使用假文憑,評職稱時使用假文憑……五十萬假學歷多麼令人觸目驚心!
在湖北隨州轄下的一個區,有一百三十二名教師弄虛作假,在評職稱時用的是假文憑。這些假文憑既有大學本科,也有大專、中專,都是教育局在評審教師職稱時查獲的。「如此多的教師以假文憑矇混過關,真讓教育系統蒙羞。」當地教育局對這些教師作出處罰決定:假證沒收,師德量化考核作不及格處理,三年內不得再評職稱,且不能獲得任何形式的榮譽和獎勵,並在全區內通報批評。面對處罰,部分教師為假證感到羞愧,同時大吐苦水:「我們年紀大了,評職稱很困難,實在是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
河南蔣橋,一個省級地圖上找不到地名的彈丸之地,在全國的知名度卻超出了它所在的縣市,原因是這裡假證生意興隆。當地制假形成了產銷一條龍的龐大體系,生意不但做滿了河南全省,還做到了全國。從大學畢業證、高級職稱證甚至到軍官證、警官證等,什麼證件都能造假出來。有目擊者說:「在這裡,無論是批發還是零售,假證買賣過程就像是在集貿市場上買襪子一樣方便。」
正規學校涉足其中
如今在假文憑市場裡,造假早已不再是「路邊攤、小作坊」,許多正規院校也涉足其中分一杯羹。北京某大學的網路遠端教育大專文憑,標價兩萬元;東北某大學成人高考文憑價格二萬二千元……只需一萬到兩萬塊錢就能買到一個大學文憑,更為古怪的是,這個文憑不僅可以通過人才大市場的驗證,居然還可以在教育部的網站上查到。
「成人教育現在是各高校非常掙錢的一個項目,而且市場又很大。」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學校為了擴大招生量,會把一些指標分給一些簽約的培訓機構,也就是所謂的教學點,同時會給教學點很大的自主權。教學點為了能招到人,一般都會許諾不用上課、不用考試以及提前畢業等,盡量滿足學員的要求。其中,最容易辦的是高校網路教育文憑證書,「網路教育從註冊到考試基本上都是由學校自己操作,剛開始時還相對正規些,現在越來越亂了」。
造假網站幾可亂真
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加強對假文憑假學歷的懲治力度。如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四年前掀起一次清查風暴,嚴厲打擊官員文憑造假,清查發現六十七萬名縣處級以上官員中,每四十名就有一人的文憑有問題。此次清查風暴一度讓官員文憑造假有所收斂。但是時隔不久,官員文憑造假又死灰復燃。
為了有效打擊假文憑,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的學歷證書實行電子註冊制度。全國高等學校學生教育諮詢和就業指導中心,這是教育部認可的唯一一傢俱有權威性的學歷資訊庫管理系統,也是唯一得到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的認證機構,上網即可以查文憑真假,原本以為這一下假文憑就無處遁藏了。但是,陸續查到有多個假網站進行文憑造假和販賣活動,它們的名稱和網址與真實網站相似,進行造假欺騙和詐騙活動。
莫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制假防不勝防?
增設「偽學歷罪」
對於打擊官員文憑造假,一些專家認為,官員注重理論素質的提高和知識更新,如能刻苦攻讀獲取更高學位,無疑值得鼓勵和提倡。但在選拔官員問題上,不斷追求高學歷,有的甚至以學歷層次劃槓,造成以權謀學、文憑造假,卻極不可取。他們呼籲,有關部門還是應該建立起一種長效機制,包括監督制約機制、懲處機制等,在官員選拔任用中,結合「德能勤績」等項全面客觀地綜合評定,重學歷但不單重學歷,全面杜絕官員文憑造假現象。
還有學者提出建議,有關部門應建立起一種對官員在職讀書的報批制度,嚴格審查其學費支出及學習情況。同時用公示的方法來預防「權學交易」,即官員的學歷變更要公示,把官員學歷變更的就讀院校、專業及學習年限、學習方式、證明人等內容以張貼公告的方式,在官員所在單位進行公示,並設立專門舉報電話,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
對於為數更多的五十萬人學歷造假,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這是社會誠信危機的集中反映。藉助法制、道德、誠信體系的建設,杜絕假文憑,這是當務之急。有專家則反省當前的用人制度,認為盲目以「學歷論人才」的方式,不僅導致人才「難盡其才」,加劇人才的浪費和人才市場的惡性競爭,而且也導致一些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假學歷這種「學歷」符號。只有改革現行的用人制度,改變社會的價值評判體系和觀念,假文憑、假學歷問題才能根治。
還有人大代表認為,現在對於使用假文憑大多數是道德上的譴責,最多是紀律處分,遠遠沒有達到法律層面。對於製造假證,購買並使用假證的人,應該同樣要在法律層面上進行約束和制裁。為此,這位代表提出議案,建議修改刑法,在刑法中增設「偽學歷罪」,明確偽造和販賣學歷、學位等文憑證書的定性、罪名、處罰等法律條文,作為懲治學歷造假的法律依據,加大懲處,明確定罪。所謂治亂用重典,這一招不知能否收效呢?
- 關鍵字搜索:
-
內地
來源: 明報月刊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83h